編者按:近幾年,“年輕人回鄉創業”成為了公眾熱議的話題,鄉村振興、政策惠及等多重因素,改變了“農村沒工作”這一根深蒂固的想法。數據顯示,2020年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就達1010萬人,帶動農村新增就業崗位超過1000萬。而“鄉村振興”的核心正是“人才振興”,那些返鄉接棒“務農”的年輕人正在扮演鄉村振興的布道師。
速途網3月5日訊(報道: 李楠)2021年2月25日16時,國家鄉村振興局在北京市朝陽區太陽宮北街1號正式掛牌,而這里以前的名稱“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成為了歷史。招牌的轉換,讓外界看到脫貧攻堅戰取得全面勝利,也讓我們感受到現在已經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奔向新生活、新奮斗的起點上了。
自2015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發布以來,一場所有人參與的協力奔跑的發令槍就已打響,消費者、農戶、院士、新電商、零售等農產品上行全鏈條的關鍵節點開始集體發力,讓外界看到這場脫貧攻堅戰的中國速度。
1.
1992年出生的王雄在上大學時就開始嘗試創業賺錢,校園物流批發以及銷售考研教材是他當時所涉獵的項目。
大學畢業后,王雄對創業依然抱有興趣,他選擇了批發水果轉售的方式謀生,但第一個月就虧損了50萬元,這次虧損并沒有讓他放棄,反而讓他認識到,應該去原產地采購,于是他將目光瞄準了石林的人參果。
“因為了解到拼多多對農產品的扶持政策有很多,于是我就抱著試一試的心把它放到拼多多上去試賣”,王雄說到,一次簡單的嘗試讓王雄嘗到了甜頭,兩周后他的店鋪人參果日銷量已經達到了5000單,每天賣出近20噸。此后,很多商家紛紛在拼多多售賣人參果,僅2018年一年就賣出了石林縣西街口鎮近二分之一的人參果。
線上聚集的消費需求,也延伸到了線下,外地客商紛紛來到石林采購人參果,推動人參果價格持續上漲,人參果也搖身一變成為了網紅水果。3年的時間,云南人參果種植面積從1萬畝擴大到近20萬畝,成為了一個價值數十億元的富民產業。

因為人參果以及物流等業務,王雄的生意規模在2019年達到了3億。王雄創業的成功,也作用于云南的種植戶們。人參果每公斤價格從0.5元上漲至4公斤的過程,同樣也是人參果農們“翻身”的過程。
受拼多多的帶動,人參果在2016年已經超過玉米、菊花等成為云南東部地區最賺錢的農作物品種。而陸良縣召夸鎮的村民王喬先在2019年改種人參果后,20畝地的收入從1.6萬躍升至18萬元。
“人參果成為真正的富民產業,今年年初,石林西街口鎮鎮政府一口氣批準了60多戶村民蓋樓房,當地人現在說話的口氣都不一樣了”,昆明市農科院生物所所長張麗芳看到人參果種植致富后深有感觸。陸良縣更是在高速公路邊豎起“云南陸良——中國人參果之鄉”的巨幅招牌。
可以看到,新電商平臺讓創業者的一次小嘗試得到了大大的回報,也為云南吹響了人參果種植的號角,人參果農也因此蓋起來樓房。新電商拼多多沒有辜負年輕創業者的期待,真正改變了云南當地的農產品結構,而小小的人參果不僅成為了年輕人致富的一顆種子,更成為了人參果農們蓋新房的一塊磚一片瓦。
2.
激勵年輕人返鄉的,不僅僅是心中小小的創業夢,這屆年輕人們更是政策鼓勵下的長期主義者。

2013年以來,四川多次出臺支持返鄉下鄉創業的政策措施,2018年出臺的《促進返鄉下鄉創業二十二條措施》更是鼓勵建立返鄉下鄉創業農村電子商務服務平臺。何爽、楊添財、肖杰等便是“新農人”的代表,這些90后四川青年正在借助電商平臺將當地的特色農產品銷往全國。
頭頂“空姐”的光環,24歲的何爽是“全村的驕傲”,但她卻在2017年離開了東方航空,回到大涼山成為了“石榴姐”。
“雖然空姐是一份很體面的工作,但我更希望能有自己的事業”,抱著這樣的理想,何爽在電商平臺開始賣石榴,而她所在的會理縣也在同期出臺了措施鼓勵種植戶、合作社銷售農產品。
電商對于農產品銷售的刺激,改變了大涼山原本的銷售模式。以前,會理的石榴需要大貨車運出,然后進入全國的批發市場,而如今隨著物流能力的不斷補足,眾多農產品的銷路更加通暢了。
身在蒲江的楊添財就是受益者,患有肌肉萎縮的他在2018年與朋友成立了“一起走吧”殘疾人品牌,并入駐蒲江電商孵化園。新電商基礎設施的完善,讓楊添財在學習3個月電商運營后,一頭扎入了拼多多。
2019年,“一起走吧”店鋪全年銷售額達到了1.2億元,楊添財也因此拿到了“第十一屆全國農村青年致富帶頭人”稱號。目前,蒲江的物流能力超過800公里,冷庫也已經有13萬噸容量了。
畢業于四川理工學院生物工程專業的肖杰也在家鄉村支書的鼓舞下選擇返回會理縣城南街道五官村自主創業,通過種植李子樹、修建魚塘以及牛羊圈舍,2019年肖杰的網店GMV也達到了300萬元。
目前,會理縣當地注冊的電商企業已經超過110家,其中有10家年銷售額超千萬。值得注意的是,在去年豐收節期間,何爽與楊添財在拼多多直播間的銷售額均超過了100萬元。
如果說,不死的創業心是這些年輕人心中的一粒種子,那么政策的支持則是這顆種子在發芽生長中最重要的養分,它滋養著四川各地農產品廣為人知,也讓這些回到鄉村的新農人擁有自己實實在在的事業,而拼多多等新電商平臺的出現,則讓這顆種子擁有廣闊的生長空間,讓政策的效能得以最大發揮。
3.
90后有創業心,吃得透政策,80后返鄉創業成功離不開“認真”二字。
從小在廣西玉林長大的龐志玉2016年回到了家鄉賣百香果,拼湊來的2萬元啟動資金每一分都有的放矢。當然,也由于沒錢請人,收貨、分裝、打包等都需要他自己來搞定。

1988年出生的他,每天的工作時間接近18個小時,查看百香果成色,篩選打包,聯系收果等工作貫穿了他的一天。正是這樣的堅持,讓龐志玉的拼多多店鋪收藏人數超40萬,日訂單量穩定在4000單以上,銷售額也超過了7000萬元。
在拼多多開始售賣的那段時間,玉林百香果的瞬間引爆還是讓龐志玉措手不及,日訂單量沒多久便從200攀升至1000,這讓龐志玉開始擴充團隊并高價購買設備。
龐志玉并不是只關注自己店鋪的生意人,他還很會解決果農遇到的問題。有時他會親自與果農一起挑選百香果,對于品相不好的果子他也會幫忙處理,特別是行情不好時,他還是會以平日的好價收購,龐志玉對于品質的事必躬親甚至讓果農可以拒絕別家的高價收購。
百香果的成功,也讓龐志玉的名氣大增,很多人都找到他希望得到致富之道,他也毫無保留地將在拼多多的開店心得分享給大家。
“拼多多‘拼團式’的購物模式,能使訂單在相同需求的人群中快速聚焦,而微信里直接下單和付款,大大簡化了整個購物流程。”有的時候,長篇大論不一定那么好“吸收”,而樸實簡單的話語,卻總是讓人茅塞頓開。
龐志玉的努力,新電商拼多多自然看在眼里。目前,龐志玉的店鋪已經成為“多多果園”中百香果的指定供應商之一,消費者在“多多果園”領取百香果種子,每天虛擬澆水施肥,便能收獲真實的百香果。
在拼多多等電商的助力下,玉林的百香果成為了全國聞名的水果。數據顯示,玉林百香果種植面積達到6666公頃,從業人數近5萬人,玉林的百香果線上銷量占全網總銷量的七成以上。當地的種植戶收成好時每畝地凈收益在8000元以上,百香果產業直接帶動了當地村民大幅增收。
可以說,在鄉村中正是出現了像龐志玉這樣認真的年輕人,果農才真正找到生活中的好幫手,而拼多多等新電商快速聚集的農產品需求,讓龐志玉們敢于擴張并看見成功,讓果農們相信百香果也能讓他們的生活變得富足。
4.
如今,年輕人回鄉已經沒有了“攔路虎”,更多的是機會,讓家鄉人擺脫貧困的機會,為自己成就一番事業的機會,讓全國人民了解家鄉的機會。
實際上,年輕人已經不再是鄉村振興的全部力量,眾多的院士也走入了田間地頭,聯合新電商開設扶貧培訓班,幫助農民拓展銷售渠道、培養品牌思維。
喊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便是其中之一,2015年朱有勇就來到了瀾滄,在當地戴著草帽、穿著軍訓膠鞋挖土豆成為了他的日常,他不遺余力地推介瀾滄土豆,甚至帶到了全國兩會。

在瀾滄的時間越長,朱有勇對當地的了解就越深刻。他發現,教會拉祜族農民種植和收獲土豆還遠遠不夠,市場和品牌方面理解的欠缺,讓這么好的土豆仍然擁有很大的銷售空間。
于是,朱有勇聯合拼多多講師向當地農民講解如何開店、提高店鋪運營效率等電商知識,他還出現在拼多多的直播間里向幾十萬網友賣力推薦,一次直播25萬噸的土豆銷售一空。
朱有勇的事跡被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和國家鄉村振興局聯合制作的八集脫貧攻堅政論專題片《擺脫貧困》所記錄,這一集的主題叫做《家國情懷》。
新電商培訓班還走入瀾滄之外的地區,甘肅隴南也從中受益。在當地,拔地而起的5G基站、中國郵政新開的服務點與政府送來的設備讓電商與直播變得可能,進而讓村莊展現出商業活力,當地的貧困戶也因此增收脫貧。
“農村電商的興起,降低了農產品進入市場的門檻,也為許多貧困地區拓展出脫貧攻堅的新渠道”,《擺脫貧困》專題片中這樣評價農村電商。
5.
從“脫貧攻堅”到“鄉村振興”,我們看到的是基礎設施讓廣袤的大地發出了點點星光,而像拼多多這樣的新電商則是星光點亮的天空,無數新農人在這片天空下散發著熱量,而這股源源不斷的暖流守護著脫貧攻堅的勝利果實。
其實,拼多多等新電商并非僅僅將農產品上行的路打通,還通過一系列動作將路拓寬,并為農產品上行的“列車”注入更加強勁的燃料。直白地說,拼多多希望從人才、產業利益上實現全面地造血式助農。
拿拼多多舉例來說,它深入推進“人才本地化、產業本地化、利益本地化”策略,因地制宜、因時施策,通過“培育致富帶頭人+探索科技扶貧應用+創新產業扶貧產品”的完整體系,最終要實現的結果就是脫貧模式的規模化以及可持續。而對于鄉村來說,脫貧沒有終點,守住勝利果實,本就需要堅持長期主義的合作伙伴,現在來看,拼多多確實是鄉村的好搭檔。
此外,拼多多在2018年還成立了“多多大學”,致力于幫助商家更好成長,設計匹配的內容與培訓體系。“多多大學”為新農人提供了可以快速“消化”的課程,不僅僅提供“新農具”,還提供使用說明書,甚至共同參與更新迭代。目前,“多多大學”新農人的線下課程已經覆蓋21個省份,培育本地學員6700多名,直接引導店鋪超過3900家。平臺的線上課程,累計觸達49萬扶貧產業經營者,覆蓋全國所有的貧困地區。
拼多多的管理層同樣多次公開發聲,讓鄉村感受拼多多在振興上的決心。2020年第二季度財報發布后,拼多多首席執行官陳磊表示,將繼續投資于用戶,并將持續專注于對農業價值鏈的投資,繼續將提升農產品上行效率作為核心戰略。
沒多久,拼多多董事長黃崢又在內部講話提出,拼多多要在農業領域繼續做大量重投入和深度創新。
在不久前的全國脫貧攻堅總結表彰大會上,拼多多更是獲頒全國脫貧攻堅先進集體,而此次只有三家互聯網企業獲此最高規格的集體表彰。
“拼多多2020年農產品訂單的GMV超過人民幣2700億元,同比漲超100%”。說完這些,我們回看上邊這組數據,也就能夠明白拼多多為什么能夠取得如此的成績了。
6.
“目前來看,脫貧攻堅成果鞏固拓展、防止返貧是當前國家鄉村振興局重要工作”,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環境與社會研究中心主任王曉毅在一次采訪中表示。
是的,當年輕人返鄉接棒“務農”,幫助家鄉擺脫貧困,讓鄉里鄉親翻蓋新房,如何鞏固拓展、防止返貧也是擺在這群年輕人面前的問題,但好在現在擁有拼多多這樣愿意扎根于鄉村的新電商,為這群年輕人提供能夠玩得轉、玩得好的輔助工具,讓這些年輕人留下時代的烙印。
幾年之后,我們再看鄉村振興,這群返鄉接棒的具有拓荒精神的“常青藤”,這些年出臺的種種引導政策,以及拼多多等新電商撒下的“學習種子”,都將留在人們的記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