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最后一周,浦東華高農貿市場完成全部升級改造,這家十余年歷史的老菜場里最后一個、也是最大的“檔口”——盒馬mini正式開始營業。
從源華路與金京路路口走進菜場,一邊有海鮮水產,酒水飲料;一邊是散稱豆腐,小蔥白菜,華高菜市場的項目負責人吳建美說,這個街口完全大變樣!

為什么要在傳統菜場里引進盒馬?不擔心新零售對傳統買菜生意的沖擊嗎?華高菜市場項目總負責人吳建美認為,引進盒馬就是明確要做菜市場的“增量”。
“傳統菜場和盒馬mini的客戶群體不一樣。”在吳建美看來,兩者在品類、服務、價格上都有差異,“我們在項目改造初期就有這樣的設想,也和盒馬方面做了很多針對性的溝通,比如居民常用的調料,傳統攤販只能提供一些常用的品類,不是他們的長項,那就不如以盒馬這邊開放貨架供應的形式為主。而有些水產、肉禽,盒馬這邊就會調整他們的供貨,主打大海鮮、可生食雞蛋等等他們有特色的商品,菜場可以做好薄利多銷的商品銷售。”
如何做增量,華高菜場盒馬mini店的店長孫敏從開業第一天就在仔細觀察總結。為迎接開業,門店進了15只1.5公斤-2公斤的帝王蟹作為促銷爆款商品,雖然促銷價799元比日常盒馬門店售價便宜了200元,但12月25日開業當天,一只帝王蟹都沒賣出去。但第二天、第三天,門店賣出了3只、5只帝王蟹……顧客多數為年輕人,也有一對50歲左右的夫婦專門挑撿了一只回家嘗鮮。孫敏覺得,自己門店周圍的消費需求,還有很大的潛力可以挖掘。

開業以來,盒馬在華高菜場內帶來的增量效果已超出吳建美預期:“菜場保安告訴我,他在這里工作十余年,頭一回見到有那么多年輕人涌進來。原先,菜場只有一撥早市生意,中午、下午經營慘淡。但現在,每天下午五六點都有一撥晚高峰,年輕人下班后就來盒馬逛逛,整個市場的營業時段延伸了,直到晚上10點都有生意。”
新零售時代,人們的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都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傳統菜場、市場在居民日常生活中應該何去何從,不僅是經營方關心的問題,更是事關百姓民生的實事。改造升級后的華高菜場,包容了新零售的進入,反而做出了更大的增量,讓紛紛擾擾的“競爭”困局看到了攜手沖出迷障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