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的河北省張家口市萬全區,物流大貨車在穗康公司工廠園區頻繁進出。工人們在加工車間、打包車間,忙著將一袋袋鮮食玉米處理好運出倉,送往全國各地。
“我們今年在拼多多已經賣掉7000萬元鮮食玉米,2021年預計銷售至少過億。”穗康電商總經理吳阿東說,他要把穗康玉米,賣給拼多多7億多用戶中每一個愿意嘗試的人。
這個此前在消費端幾乎沒有知名度的中國玉米品牌,通過在新電商平臺短短一年多的迅猛發展重煥新生。成就它的,是吳阿東這個原本賣了20年電腦的“IT大佬”。

2塊多一根的鮮食玉米,生意可以做到多大,可以惠及多少人?一座投資7000萬元的穗康玉米加工廠正在萬全區施工,總計數萬畝規模的玉米種植農戶正加入進來。
一條從鮮食玉米種植端直連消費端的農產品鏈路加速形成。這個“中國鮮食玉米之鄉”正在迎來自己的全國性電商品牌,迎來農業規模化生產、加工、直銷的新時代。
賣了20年品牌電腦,IT大佬改賣名不見經傳的鮮食玉米
賣玉米之前,吳阿東已經在IT業界闖出了名堂。
1998年,吳阿東早早地在北京中關村闖蕩,從事電腦配件等IT銷售工作。2002年,他加入臺資企業微星科技,打理中國大陸的產品銷售,一路升任到微星科技副總,做到了大陸員工當時能升任的最高職級。
2018年,吳阿東從微星出走,本來打算提前退休,結果發現自己“閑不下來”,還想創業再做點事情。這時,他結識了李向前,后者是張家口穗康鮮食玉米公司總經理。
今年52歲的李向前,跟農業打了一輩子交道,他大學念的是農學,畢業以后一直在農業部門工作。辭去農業局長的公職后,他接手了穗康這家年產值數億的玉米公司。
李向前是個玉米行家,談起玉米的種植、生產、加工滔滔不絕,但對于電商這攤事,他一度失去了信心。穗康過去只做面向行業端大客戶銷售的生意,李向前只需要跟省內外的黨校高校、商貿中心、商超便利店這些客戶打交道就好。
“我們之前已經換了4個電商團隊。”李向前說,這家在張家口、河北甚至是全國數一數二規模的玉米公司,對線上生意一籌莫展。

吳阿東說他可以幫穗康試試電商。李向前跟吳阿東見了兩次面就拍了板,但預期低到“一年能賣50萬就成”。
2019年,吳阿東和他的前微星同事一起,正式組建了穗康電商公司,接手了穗康玉米的線上生意。
在IT銷售行業浸染多年,吳阿東擅長營銷,深知品牌的重要性。在微星科技,他曾聯合京東創立“游戲本”類目,砸出大筆市場預算,將游戲本銷售從0帶到了一年30個億。
這回做農產品,他先是選準天貓等電商平臺,砸錢做推廣,一個月幾十萬,連砸3個月,花了100多萬,玉米卻并沒賣出去多少。
“心都涼了。”吳阿東說,市場看不到半點水花激起,再加上當時給從微星一起出來的電商創業團隊開的工資都比較高,要兩三萬塊一個月,他的壓力驟增。
一批員工看不到希望后出走,吳阿東陷入了創業的至暗時刻。跟傳統電商打完一圈交道,他決定,在自己并不熟悉的新電商平臺,背水一戰。
賣玉米,做品牌,坐上中國最大農產品上行平臺的快車
2019年秋天,吳阿東來到拼多多總部,競標“多多果園”農產品的招標項目。這個日活躍用戶超過6000萬的平臺內嵌應用,由平臺買單采購,每天為網友免費送出超過200萬斤水果蔬菜。
在激烈的招標競爭中,有的商家做了很久的線下生意,還沒來得及為線上轉型做好準備;有的年輕“新農人”起初豪言能夠滿足供應要求,但實際面對巨大的供應量時卻顯露吃力。
這一年的吳阿東44歲,帶著賣了20年電腦硬件的經驗,從風光的IT業闖進接地氣的農產品行業,握著幾穗玉米就上了自己并不熟悉的拼多多陣地。
“那會兒可有落差了?!眳前|坦言,以前在外企管理千萬級的市場預算,事業順風順水,現在創業砸完自己的真金白銀,事業卻幾乎夭折;以前管理數百人的銷售團隊,不用親自下場,現在自己要熬夜琢磨電商平臺的玩法,跟人討教拼多多后臺的使用細節。
前來競標“多多農園”的玉米采購,吳阿東帶來了版式精美的PPT。拼多多的農產品行業小二看到這個商家掏出電腦,展示PPT的時候,愣了一下——平臺很多商家都是農戶創業,這么商務范的創業者在農產品行業不多見。
當然,真正有說服力的,還是吳阿東展示的穗康生意狀況,以及供應鏈能力。
盡管在消費者端不顯山露水,但穗康已經發展了20年之久。據介紹,國內目前鮮食玉米生產規模最大的商家一年估計上億條,穗康的年生產規模達7000萬條,能排全國前5。
吳阿東說,過去知道穗康這個名字的是京津冀的黨校、高校,是華北地區餐飲機構,是7-11、便利蜂等商超便利店合作伙伴,他想讓拼多多的消費者也記住這個品牌。
在穗康上線拼多多店鋪期間,吳阿東同步拿下了“多多果園”玉米采購的合作。
拼多多穗康店鋪發展速度很快超出吳阿東的想象。平價優質、產地直銷、供應鏈強大的穗康玉米產品,依托拼多多去中心化的流量匹配模式,不斷收獲消費者好評,迅速賣到10萬+。

秉持多年來生意人的敏銳,吳阿東下決心加大資源整合和投入力度,帶動更多的玉米種植戶加入電商大軍。他還將先期的利潤用于品牌推廣,以獲得更大的市場規模。
“從平臺的結果來看,我們認為值得把先期利潤投進去做推廣。”吳阿東說,拼多多本身7億多的龐大用戶體量實現新品牌的高速建設,推廣可以將這個時間進一步縮減。
2020年,即使結束與“多多農園”的采購合作后,穗康玉米憑借新客的嘗試消費,疊加老客的高復購,繼續保持銷售高速增長,坐穩了平臺蔬菜銷售排行榜前列。而此前行業的普遍認知是,玉米只是蔬菜的一個小類目,電商銷售排前列的通常是紅薯姜蒜等蔬菜。
2020年12月,穗康在拼多多的全年鮮食玉米銷售已經突破7000萬元,明年預計超過1億元。讓吳阿東感到驕傲的還有,在穗康的帶動下,全國各產區都在跟進,通過拼多多銷售鮮食玉米。
這一年,穗康乘坐的新電商快車,也繼續高速前進。2020年,拼多多農產品規模預計將同比翻倍,增長至2500億元,進一步鞏固了中國最大農產品上行平臺的地位。
相比賣50萬就夠的電商預期,這一年,穗康僅為玉米紙箱發貨打包的膠帶費用,就花了40萬元。

借助合作社模式,把玉米的種植、銷售一站式打通
此前由于玉米價格低迷,在許多地方,種玉米就意味著不賺錢。張家口市萬全區的玉米種植面積超過20萬畝,成千上萬的農戶一度面臨市場嚴峻的考驗。
在張家口引進種植鮮食玉米后,這種玉米比用于飼料的大田玉米市場收益更高,因此在農戶間迅速推廣,萬全也成為了“中國鮮食玉米之鄉”。
“我們的鮮食玉米跟穗康公司簽訂了收購合同,在電商的帶動下,玉米的銷售及價格更有保障,大伙兒都能受益?!比f全區三里莊村玉米種植合作社理事長閻潤珍說。
72歲的王振生是三里莊合作社的村民,種了四十多畝鮮食玉米。他說,刨掉種子、肥料等成本,現在每畝鮮食玉米的利潤能達到六七百元,比種大田玉米能增收兩三百元。
更重要的是,跟過去等著批發商來收購玉米、價格行情波動極大相比,通過玉米種植合作社與穗康公司簽訂收購合同,可以形成穩定的收購價格,種田收益有了充分保障。

“除了能多掙錢,而且省事?!蓖跽裆f,到了采收季,他家地里的鮮食玉米將直接由穗康統一收割并拉到加工廠,省去了此前農戶自己的剝皮、晾曬、運輸等環節。
李向前說,穗康現有5個加工廠,覆蓋數千玉米種植農戶,對接合作社超過10個,玉米加工廠能在第一時間進行玉米剝皮、清洗、速凍處理,保證玉米的新鮮程度。
目前電商已經占到穗康玉米銷售的1/3,相比線下的生意,穗康在線上直接向消費端建成更短鏈、大規模、穩定的供應鏈路,也帶動了更多鮮食玉米的采購及農戶種植。

2020年12月24日,吳阿東在闖進玉米行業一年多后,走訪了萬全區玉米產業鏈上游的種植農戶及多個合作社。
“賣農產品辛苦,但種農產品更加辛苦。”吳阿東感嘆,這一年來自己最大的感受是,相比以前賣電腦,把農產品賣好能帶來更大的社會成就感。
年初,因為疫情帶來的沖擊,線下很多客戶停業,穗康玉米的出廠需求銳減。吳阿東說,如果不是電商這條腿的支撐,穗康險些倒下,恐怕會波及上游無數農戶。
做好農產品電商品牌,帶動上游種植農戶以及農業合作社的發展,實現農產品標準化、規模化的供應鏈升級,吳阿東覺得,穗康玉米能和拼多多一起,實現更長遠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