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網10月29日訊(報道:喬志斌)今日,在由教育產業服務平臺校寶在線主辦、支付寶協辦的2020 SEE 教育服務共建大會上,校寶在線董事長兼CEO張以弛分享了他在疫情后幾點思考和洞察。

教育+金融供應鏈缺位
疫情期間,培訓機構的現金流在上半年遭遇了巨大的挑戰。根據中國民辦教育協會的報告,針對此次疫情所產生的影響,超過90%的機構表示存在大的影響,目前機構經營存在部分困難或嚴重困難。從支付到必成。
由于目前行業對教育資產的質押有限定,一所學校或者培訓機構的品牌及在校生價值,得不到金融機構的充分認可,基本無法變現為相關現金流。
難匹配的教育+保險場景
他還指出,因為教培行業的保險是預付費的,所以保費依舊正常消耗,我相信很多人都能看出其中的不合理之處。
雖然保費錢不多,但反映出的問題是值得思考的。對比出行行業,出行公司為乘客購買的意外保險,能夠做到按實際發生計費。因此,疫情期間大家減少了出行,出行公司繳納的保費也相應減少。
無法打通的成績證明
疫情期間,因學校停課而無法照常出具加蓋公章的成績證明,導致一些留學生要費很大的力氣,才能湊齊申請學校所需的各類成績證明。 一方面,國內的民辦學校招生時,老師也會參考學生的課外活動和榮譽記錄。另一方面,作為課外實踐活動及賽事的組織者,主辦方也都愿意向優秀的學校提供這樣的記錄,因為這對他們的品牌宣傳有正向的促進作用。
但今天培訓機構或賽事組委會所頒發榮譽的含金量是不容易被證明的,畢竟只看一張獎狀無法驗證比賽的權威性。但我們想象一下,這一切為什么沒有變得像健康碼一樣容易?如果驗證這一切變得像健康碼一樣容易,會帶來什么樣的變革?
薄弱的數字化基建
張以馳指出,種種問題的背后,教育行業薄弱的數字化基建是主因。
站在金融供應鏈的角度,決定要不要借錢給培訓機構很麻煩。財務報表、稅務數字并不能真實地反映機構的經營情況,學生數量多和校區數量多,也不一定有更強的還款能力。同樣是計劃招收200名新生的學校,一所可能只有300人報名,一所可能有1000人報名,他們的可靠程度當然也是不一樣的。
問題都在于教育行業缺乏可靠的數據,這大大限制了上下游產業鏈為教育行業提供服務的可能性,也限制了學校和學校間合作的可能性。如果有了夯實的數字化基建,這些都會快速改變,在別的行業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
數字化戰略,必須放在一號位工程
他指出,信息化的目的是為了提升效率,數字化的目的是為了鏈接數字生態。
教育產業未來十年的變革充滿了未知和挑戰,但數字化是確定的,它的重要性今天再怎么強調都不為過。但整體來說,我們的數字化基礎是遠遠落后于其他行業的。因此,張以馳還在會上發出兩大倡議。
第一,教育組織要制定長期的數字化戰略。在學校的戰略中,數字化必然是其中一部分,并且這部分必須是學校的一把手親自負責。
第二,?希望我們教育產業的供應鏈能夠更加關注創新。成熟業務增長很順利的時候,是準備創新的好時機;等成熟業務有瓶頸后再創新,壓力就大了,容易動作變形。教育產業的數字化滲透是肉眼可見的,但也會有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供應鏈的廠商們要思考什么是長期,什么是短期。選擇長期就很有可能要把今年的一部分資源花在一件對今年、甚至明年的KPI都沒有幫助,但對明年及以后有很大幫助的事情上。
他還表示,Innovating比innovation更重要,也就是不停地創新這個過程本身比某個具體的創新結果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