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8日,嘀嗒出行正式向港交所遞交了招股書,推開了赴港上市的大門。引起了社會各界的關注,同時對嘀嗒出行的質疑之聲也紛至沓來。此前,嘀嗒出行和滴滴紛紛傳出赴港上市的消息,就在人們紛紛猜測誰會成為“中國共享出行第一股”的時候。嘀嗒出行打破僵局,率先遞交招股書,照現在這個形式下去,中國共享出行第一股很有可能花落嘀嗒出行。
有人認為嘀嗒出行和滴滴相比,所經營的業務規模單一,且主要營收均依賴于順風車業務。但也正是因為嘀嗒出行所經營的業務少,因此才有更多的精力鉆研。據嘀嗒出行招股書顯示2017年至2019年間,嘀嗒出行從順風車平臺產生的收益分別為2770萬元、7790萬以及5.33億元,分別占到同期總收益的56.6%、66.3%及91.9%。同時嘀嗒出行所經營的網約出租車業務,僅用一年的時間就做到了行業第二,因此嘀嗒出行被譽為最有潛力的移動出行平臺。

2018年滴滴惡性事件發生后,嘀嗒出行發展提速。人們把這次行業變故帶來的結果戲稱為“滴滴跌倒,嘀嗒吃飽”或者是“嘀嗒撿漏滴滴”,這樣的說法看上去不無道理,但一旦你對出行的理解能夠更透徹一些的話,就會發現這種看法也確實只能是戲言。
“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的”如果嘀嗒出行沒有強大的技術支撐和用戶基礎,那一定是滴滴倒了,嘀嗒出行也跟著倒了。嘀嗒出行六年磨一劍,在這六年時間里,潛心研究真順風車的本質,堅持合規性。以監管為本,在監管的基礎上,開展市場活動。強調以用戶的出行安全為首要任務,把系統性安全風險降到最低。
某些出行平臺為了達到擴大市場份額,快速發展的目的,默許一些快車車主以順風車身份運營。短期來看確實能夠擴大規模,搶占市場份額。但是由于此前的順風車行業流程不規范,為以后人們的順風車出行埋下了安全隱患,當時都沒有及時“排雷”,這就使得順風車體系的系統性安全風險變大,直到滴滴惡性事件的發生。人們才開始理性反思順風車行業的本質。而在強監管的市場條件下,一旦發生惡性安全事件,對于涉事的平臺來說,結局就只能是下架整頓一條路了,沒有一點點防備。
嘀嗒出行堅持做真·順風車
客觀來講,由于合規問題的復雜性和屬地管理原則,網約車的合規難度非常大,也導致這個行業存在很大的灰色空間。惡性事件發生之后,交通運輸部官員指出,部分平臺以順風車之名而行非法運營之實,就是一個有代表性的問題。
嘀嗒出行更清醒地認識到出行市場是強監管下的市場,而不是強市場中的監管,因此,運營活動的開展必須是在降低系統性安全風險的框架內去進行,而不是自己野蠻運營然后試著讓監管去適應平臺的發展。
所以可以得出一個結論,從大格局上,嘀嗒出行今天的成績,是共享經濟大發展、蛋糕做大的結果;從微觀上來講,是嘀嗒出行謹慎持重、注重精細化運營,極少“踩雷”,因而得到了一個相對來說一帆風順的發展結果。也正是嘀嗒出行能夠堅持、克制和隱忍,才有現在的成績,嘀嗒出行一旦可以成功上市,對于整個四輪出行市場來說都具有積極意義,不僅為順風車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借鑒意義,還打破了人們對共享出行行業是個“燒錢巨坑”得傳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