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至20日期間,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拉開帷幕,在此期間,通付盾“宣傳周”也同步開啟。作為多年深耕數字科技行業的資深企業,通付盾將圍繞云戰略實踐、SaaS服務、信創及監管沙盒等四大主題,向廣大客戶分享通付盾在數字科技領域的實踐成果。
今天主題為:通付盾央行監管沙盒篇 。
2020年9月16日,隨著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蘇州)試點應用在第二屆中新(蘇州)金融科技應用博覽會上的宣布,代表此次通付盾入圍的創新應用“基于大數據的App風險防控產品” 正式通過復審并完成登記,成功入選首批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也稱監管沙盒)應用名單。
為貫徹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加快推進長三角高質量一體化發展,落實《金融科技(FinTech)發展規劃(2019-2021年)》,在人民銀行總行的支持和指導下,蘇州有序推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也稱監管沙盒),為蘇州集聚金融科技產業鏈,強化金融與科技深度融合、協調發展,進一步增強金融服務實體能力,創新提升金融監管和風控水平帶來強大助力。
8月14日,蘇州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首批創新應用公示亮相,通付盾“基于大數據的App風險防控產品”成功入圍。
基于大數據的App風險防控能做什么?
金融移動客戶端迫切需要同時結合多種先進的安全防護和監控手段來解決所面臨的安全問題,以有效幫助用戶加強應用安全防護,建立交易事前、事中、事后風險監測控制體系,包括事前風險預防和監測,事中風險防控及事后風險處理與分析,來滿足移動終端應用的安全保護需求,保障客戶金融安全。
基于大數據的設備風險防控產品以設備指紋、動態感知、探針監測、終端威脅感知為核心,以關系圖譜、流式計算及大數據分析技術為基礎,為客戶提供覆蓋各移動終端的用戶行為分析、用戶體驗優化、終端威脅感知、業務欺詐風控為一體的“運營+安全”解決方案。
大數據態勢感知

基于大數據模型,通過態勢感知技術實時監測移動客戶端風險及崩潰信息,準確識別移動金融客戶端(App)中存在的風險隱患,提升金融機構對移動網絡安全風險態勢的感知、預警及處理能力,解決傳統模式下移動客戶端風險發現不及時及產品優化缺乏用戶真實反饋,問題難感知、難定位、難統計等問題。
機器學習關聯分析
通過機器學習、關聯分析手段,深入挖掘可疑數據的關聯關系(分析采集信息如設備信息、地理位置、時間、頻次等信息,不涉及個人信息的采集),實現風險態勢的可視化呈現,有效防范欺詐、作弊、高風險等異常交易行為,改變原有以流量監測事后分析的方式,主動監測實時發現,提升金融業務風控能力。
設備指紋技術
通過設備指紋技術為上網設備生成全球唯一的設備ID,實現移動設備的快速穩定識別,實時監測設備運行狀況(設備是否ROOT、是否越獄等設備環境風險監測),提升金融機構移動客戶端運營及用戶服務水平,解決移動客戶端難以精確定位風險設備與用戶的痛點。
金融科技創新在哪里?
1.通過態勢感知技術,實現對App風險的實時監測,提升對移動網絡風險感知及安全防護能力。
2.采用設備指紋技術,為上網設備生成全球唯一的設備標識ID,為金融機構管理金融App進行虛擬空間安防監控提供技術支撐。
3.通過探針監測技術、大數據模型、機器學習、關聯分析等手段,全程主動監測移動應用和金融業務情況,規范終端信息采集動作,防范薅羊毛、虛假注冊等業務欺詐問題。
4.通過大數據技術對普惠金融業務場景(理財、貸款、三農電商等)下積累進行分析,建立用戶行為、偏好模型,有效幫助金融機構提升獲客能力、提高服務水平。
技術創新: 產品以“數字人 (互聯網身份)+數字服體 (虛擬網點)+數字業務 ”的數字三體為核心,打造以“終端風控+管道風控+云端風控 ”三位一體,構建立體式的新型數字安全風控防御體系。
業務創新: 利用新型數字化技術助力數字化業務,為數字化業務安裝“監控攝像頭 ”,為數字銀行創新業務提供風險管理保障,助力銀行進行大規模數字遷徙,以更加靈活多樣的方式迅速下沉,觸達用戶。助力保障開放銀行、智慧銀行、虛擬銀行和API級金融服務等數字銀行業務新形態的安全穩定運營。
入選“監管沙盒”是監管機構及行業對通付盾科技創新實力的肯定,也肩負著引領行業更好更快發展的使命與義務, 通付盾后續將不斷推動金融科技行業創新,積極推進相關標準的制定工作,持續賦能其他產業,為客戶和社會持續創造最大價值。
如需深入了解,可提交您的聯系信息,我們將與您深入交流,真誠期待與您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