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網4月16日消息(報道:李楠)今日,小紅書公布2020年第一季度社區生態治理報告,報告顯示,小紅書當季處理涉嫌刷量筆記52萬篇,攔截和清理黑產刷量行為逾1.4億次。
此外,小紅書對外宣布,將于第二季度啟動為期90天的生態專項治理行動,對社區內詐騙引流、網絡謠言、偽科學標題黨、低俗媚俗等高頻舉報的內容進行重點治理。
“偽科學標題黨,某些以炫富為噱頭的惡意營銷筆記嚴重損害社區生態,即讓用戶產生反感,也容易讓外界對小紅書用戶產生負面誤解,我們在這方面的治理已經初見成效,接下來一個季度還將繼續加大治理力度。”小紅書生態治理專項組負責人表示。

謠言偽科學將納入重點治理范疇
今年3月1日,《網絡信息內容生態治理規定》正式施行,旨在通過打擊網絡暴力、人肉搜索、深度偽造、流量造假、操縱賬號等違規行為,建立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全面提高網絡治理能力,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
基于此,小紅書在已有的常規化治理措施基礎上,針對社區內經常受到舉報的詐騙引流、網絡謠言、偽科學標題黨、惡意營銷、低俗媚俗、傳播不良生活方式和不良流行文化以及違規廣告等內容和賬號進行全面治理。
此次專項治理行動中,除了持續的迭代策略對抗、加強內容模型識別外,小紅書還開發、升級清理不良內容、打擊虛假數據策略模型和治理策略,有效提升基于行為特征、內容特征等方面的算法模型和策略識別能力,針對搜索結果等方面進行深度阻斷灰黑產容易侵入的各領域。
中國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研究員、《環球法律評論》雜志副主編支振鋒說,“逐漸鏈條化、體系化的網絡黑灰產,已經成為良好網絡生態的毒瘤,嚴重威脅數字經濟發展和公民個人合法權益。”據國內有關研究機構近期發布的統計數據,2018年,全球每分鐘因網絡犯罪導致的經濟損失高達290萬美元,每分鐘泄露的可標識數據記錄為8100條,而頭部企業每分鐘為網絡安全漏洞所付出的成本則達到25美元。有國外機構預測,到2021年,互聯網黑灰產將給全球造成高達6萬億美元的損失。
“網絡生態的日趨復雜和網絡行為與大量日常經濟活動聯系的日益密切,再加上網絡空間的身份更容易偽造,客觀上助長了網絡空間非法行為的增多,致使網絡空間的交易行為難以在穩定、安全的環境中進行。”中國傳媒大學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院副院長王四新表示,“這種狀況損害了廣大互聯網用戶的利益,惡化了網絡空間的信息生態、內容生態,也給平臺安全、合法經營帶來了政策和法律上的風險。”
打擊“黑灰產”成為平臺運營新常態
隨著互聯網新平臺崛起,網絡灰黑產原本重點攻擊的目標從電商行業延伸至多家社區類互聯網平臺。對用戶和消費影響越大的平臺,越容易被黑灰產盯上,從淘寶、抖音到小紅書,都是如此,且黑灰產整體呈現數量龐大、手段多變、極難根治的特點。
為了維護平臺的健康運轉,營造清朗的網絡空間,打擊黑灰產已經成為互聯網新平臺運營的新常態。

自2019年起,小紅書開始對外公布平臺反作弊數據。目前,每季實時攔截黑產刷量請求和封禁涉嫌刷量筆記數量已現下降。
此外,小紅書自2018年開始通過推送平臺違規線索,積極配合執法機關打擊網絡違法違規行為。2019年全年,小紅書協助執法部門抓獲網絡犯罪分子19人,涉案金額超1100萬,主動移交調取證據線索逾60條。2019年底,實現向監管部門自動推送線索的新機制,大幅提高推送效率。
近年來,以小紅書、騰訊、阿里巴巴、百度等為代表的頭部互聯網企業,積極進行技術迭代,努力健全防控機制,大力開展專項行動,在打擊網絡灰黑產上起到了重要作用。”支振鋒表示,網絡黑產源于犯罪分子的貪婪,也源于互聯網技術本身的不完善。互聯網企業在履行網絡安全義務上的不足,個人信息的泄露,公民網絡隱私觀念的淡漠,也都是網絡黑灰產膨脹的助推劑。
“非常樂見像小紅書、字節跳動等互聯網服務提供者針對網絡黑產展開的專項治理活動。”王四新說,平臺利用自己在數據、算法和用戶資源方面的優勢,認真落實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等監管機構提出的監管要求,切實履行主體責任,通過生態治理專項行動,切斷網絡黑產得以維系的利益鏈條,鏟除網絡黑產滋生的土壤,為全面提升互聯網生態質量作出自己的努力。
支振鋒認為,黨的十九大提出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十九屆四中全會又進一步提出健全網絡綜合治理體系。加大網絡黑灰產打擊力度,維護數字經濟健康發展良好營商法治環境,以綜合性、體系化治理構建良好網絡生態,才能更好保障公民個體與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
“平臺生態治理是一場‘持久戰’,黑灰產在技術、反偵察等方面也在不斷升級。”小紅書生態治理專項組負責人表示,在打擊黑灰產方面,小紅書會堅持到底,絕不放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