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網2月28日消息(報道:李楠)近日,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聯合螞蟻金服研究院推出《中國個體經營戶系列報告之一》報告。該報告基于支付寶數億量級的二維碼收單工具——“碼商”的數據,利用機器學習的方法,首次估算出了中國個體經濟及個體經營戶的全量規模。
根據課題組估算,全國2018年個體經營戶總量約為9776.4萬戶。根據第四次全國經濟普查的數據,一家體戶可帶動2.37個人就業,則可推算出中國個體經濟吸納了約2.3億人就業,占全國就業總人口的28.8%。
在2月27日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加大對個體工商戶扶持力度發布會上,國家市場監管總局副局長唐軍透露,目前我國登記在冊的個體工商戶8331.3萬戶,帶動就業超2億人。
報告執筆人、北京大學數字經濟研究中心研究員王靖一解釋道,報告是基于移動支付的收單行為,實際從事個體經營的人中還有一些并未在相關部門登記,因此產生了一個數量差。
報告顯示,個體經營戶創造了驚人的交易量:全年營業額達13.1萬億元,相當于2018年全國同期社會零售總額38.1萬億元的34.4%;全年產生839億筆交易,平均每天2.3億筆。
報告指出,由于移動支付的普及,個體戶的經營狀況可以被更加準確地描摹、認知,為分析和還原這一群體在促進國民經濟發展、穩定就業方面的作用提供了基礎,也為金融機構甚至政府部門為他們提供金融服務與政策支持提供了渠道和抓手。
此外,課題組還定量評估了新冠肺炎疫情對個體經營戶的沖擊。據介紹,這一課題運用了
機器學習推算出了一個沒有疫情發生的“平行世界”個體戶的商戶量及交易量。與現實比對可以算出,在2020年1月31日后的兩周,湖北的個體經營戶的商戶量和交易量分別下降59.3%和69.7%,而在全國其他地區則分別下降約40%和50%。
如何幫助個體戶減少疫情的影響,對于這些國民經濟最微小的基底細胞而言,由于需要負擔工資、租金、稅金等固定成本,一旦現金流耗盡,億萬家庭的生計也將受到影響。
2月25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部署對個體工商戶加大扶持,引導金融機構增加發放低息貸款。
北大的報告指出,數字信貸的發展可以起到緩解疫情沖擊的作用。
數據顯示,數字信貸發展水平每增長1%,疫情對經營的沖擊減少2.57%。為了對數字金融的緩解作用有更直觀的感受,課題組還比較了基于數字技術精準釋放的信貸發展水平較好的代表性城市杭州市與全國平均發展水平之間的發展差異,據此可以得到如下結論:如果全國的數字信貸發展上升到杭州市同等水平,則可以使得疫情對個體戶經營沖擊幅度下降約51%,即疫情的沖擊減弱約一半。
2月25日,網商銀行公布的數據顯示,過去一個月,取用過貸款的小店,最近7天相比節前日常水平,單日流水實現了46%的增長。而在疫情期間,網商銀行已經為各地的小微企業發放250億的免息貸款。
北大數字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黃益平表示:受到疫情的沖擊,中小企業的普遍困難很可能會演變成一個系統性的風險。而最主要的困難是現金流斷裂,因為獲得的業務收入減少、但開支還要承擔,而大部分中小企業缺乏大量的資金儲備。
他還強調,解決現金流問題,最重要的手段是利用金融工具。過去的經驗表明,受到大的沖擊之后,企業首先會去提取存款,然后是申請貸款。與傳統銀行相比,數字金融企業在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方面有突出的優勢,一是不需要直接見面,二是沒有抵押資產同樣可以做風控。因此,無論是幫助個體經營戶抵御疫情沖擊,還是支持它們有序復業,數字金融都可以發揮十分獨特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