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5日,阿里云表示將對中小城市智能化建設中的“感知、融合、認知、計算”等全流程技術進行系統研究,從而加快服務中小城市。
據了解,阿里云牽頭了名為“面向城市公共服務的高效融合與動態認知技術和平臺”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該項目由阿里云聯合澳門大學、之江實驗室、華南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共同推進,旨在解決中小城市建設智慧城市所面臨的特有問題,加快城市大腦為更多中小城市提供公共服務。

根據《國務院城市規模劃分標準》,中小城市占我國城市總數的95%以上。與大城市不同,中小城市智慧城市建設存在幾個方面的困難:
首先是信息化基礎薄弱,數據采集網絡、數據標準統一、系統互聯互通方面均與大城市有較大差距;其次,城市特點差異大,有的城市著力發展旅游、有的著力發展工業或者制造業,對智慧城市基礎設施的要求各不相同;最后,如何在有限的資源上提高利用率,并產生切實有體感的效果,是城市大腦面向中小城市行業落地的又一巨大挑戰。
阿里云將對上述難點逐一分析,包括受限數據條件下的城市感知、動態認知技術、高性能低成本的計算技術等,從而提高計算利用率、降低軟硬件投入成本。此外,該項目預期形成一套適合我國中小城市特點的高效融合與動態認知的理論方法與技術工具體系,研發一套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的城市大腦開放平臺和配套工具,并在一批中小城市的多個領域中進行示范應用,將大大加速阿里云城市大腦服務中小城市的步伐。
項目啟動會上,項目特聘首席科學家、澳門大學科技學院院長須成忠,顧問專家組組長、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郭仁忠院士等專家認為,中小城市有其自身的產業發展和規劃特色,某些特性也可為大城市治理提供參考,城市大腦未來要深入分析中小城市智能化發展痛點,凝練共性問題,使得應用場景可復制可推廣。
城市大腦由阿里云在2016年率先提出并落地杭州。2017年底,城市大腦被列為首批新一代國家人工智能開放創新平臺之一。在三年多時間里,城市大腦不斷探索利用人工智能管理城市的能力極限,打通融合交警、交通、城管、環保、消防等多部門系統。城市大腦在交通治理、環境保護、城市精細化管理、區域經濟管理等領域進行了深入探索,先后在杭州、衢州、蘇州、澳門、吉隆坡、上海、北京等境內外20多個城市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