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網11月1日消息(報道:吳佳馨)今日,由婚戀交友平臺“百合佳緣集團”與“趣頭條”研究院共同推出的《小鎮青年婚戀觀報告》正式發布。
此次報告以問卷形式通過趣頭條平臺收集了近4000份小鎮青年及其父母群體的有效樣本,覆蓋全國27個省、自治區,以年齡為20-40歲,生活在三線及以下城市、鄉鎮的人群為主,還原了“小鎮青年”們最真實的婚戀觀。小鎮青年對待婚戀這件事顯得浪漫且直接,他們相信愛情,88%的人選擇為愛結婚;他們也不避諱談錢,93%的人認為婚前彩禮必須安排。
小鎮男生最“渴愛” 東北青年最“孤單”
孤單指數是近年來社會衡量孤單的指標,指的是綜合單身人群最近一次孤單情緒發生的比例、時長及程度,計算得出孤單指數, 最高值100,指數越高表示越孤單 。
相比于大城市,小鎮青年的生活相對穩定,生活方式開始趨于單一,社交圈子固定化,這個單身群體不斷擴大。報告顯示:小鎮青年男性的孤單指數為75,明顯高于女性的57;26-30歲的單身男女最孤單,而東北地區的孤單指數高居榜首,無論男女指數均高于全國其他地區。

此次發布的《小鎮青年婚戀觀報告》可以看出,小鎮單身男性對“脫單”的渴望程度遠高于女性!53%的男性“渴望戀愛”,僅有一成“不渴望”,其中26-35歲期間最迫切。相比之下,女性相對“佛系”:“渴望”的比例僅有22%,44%的女性表示“一般般”,而且隨著性隨年齡段增長渴望度逐漸降低。同時,91%的男性表示能感受到自己未婚狀態的壓力,而有同感的女性則比男性低近20個百分點。

每一位單身男女都期待邂逅自己的人生伴侶,最后走進婚姻殿堂。在他們的心目中,27歲是男性最佳結婚年齡,女性是24歲。然而,實際的情況跟他們的設想有所出入!報告顯示,已婚群體的初婚年齡,要比單身們的理想值略低,其中男性為25歲,女性為24歲。這也是造成單身男性壓力自26歲起開始陡然增高的重要原因,并且53%的男生和45%的女生認為“年齡增長”是她們婚戀最大的壓力!

性格升為首要因素 弟弟變成“拖油瓶”?
“房子、車子、票子”等要素,因被網絡上過度討論成為了新時代婚戀的“三大件”,小鎮青年們在擇偶時更看中對方的是什么?根據《小鎮青年婚戀觀報告》顯示:“性格”才是小鎮單身青年們擇偶時最看重的因素!隨后是“愛好”和“年齡”,而顏值則排在了第四位!在小鎮青年們看來,收入、車房等條件并非是首要因素,對學歷、地域、戶口等要求也沒有太在意。
男女雙方對于職業的要求有所差別。在男士看來,希望對方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事業單位公務員是他們的首選;而擁有一技之長的男性則在女性單身群體中更加吃香。

然而,在家庭背景、成員的選項中,尤以“是否存在兄弟姐妹”這個問題上,男性比女性的接受程度要高。報告顯示:小鎮青年接受程度最高的是對方有姐姐;而對方有弟弟接受程度最低,27%的女性覺得對方有弟弟是個減分項。

細分來看,獨生子女對對象有兄弟姐妹更為敏感,認為不影響的比例遠低于非獨生子女,其中26%的獨生子認為對方擁有弟弟是減分項。在女性角度,認為有弟弟減分的群體明顯比其他選項要多,其中獨生女群體高達42%,非獨生女也占到了25%。
“她”比“他”更在意對方的過去
愛他/她,就愿意接受對方的全部?不一定!小鎮青年中,有近半數男性能接受對方有離異的婚史,但女性接受的程度更低,僅有兩成覺得可以接受。而且,接近3成的女性在這個問題上處于一種“糾結”的狀態,表示“沒有想好”。

單身青年的學歷高低,也表現了對婚史的接受程度。在離異方面,學歷與接受的程度呈反比。超過52%的高中及以下的男性單身們接受程度比較高,不介意對方離異,本科及以上為28%;女性單身層面,高中及以下學歷的女性只有24%能接受,大學本科及以上僅有7%。
最后一道,也是最艱難的一道選擇題:你愿意接受對方有孩子嗎?在這方面,男性的接受程度依舊比女性高。報告顯示,52%的男性和37%的女性“不介意”對方有孩子,18%的男性與25%的女性表示“介意”。
可憐天下父母心
在找對象這個問題上,父母是單身青年的第一大助力,超過49%的父母表示會為子女介紹對象。從地區上看,“華東父親”和“東北母親”最為積極——接近6成比例的父母會替子女尋找對象。只有“華南父母”最瀟灑,更多愿意讓子女自己主動尋找真愛,只有33%的父母會主動為子女介紹對象。

在催婚這件事情上,64%男性表示被催婚過,而女性僅有34%被催婚過,遠遠低于男性。從側面來看,男女比例失衡的情況,“女性不愁嫁,男性更愁娶”的情況同樣糾結著父母的心。在21-25歲年齡段就已有超過5成的單身青年被父母所惦記;26-30歲的青年最讓父母操心,超過8成被催過婚。值得一提的是:有過戀愛經歷的青年被催婚的比例明顯要高于一直單身的青年,男性高達70%,女性為56%。

對于子女的擇偶標準,超過60%的父母與子女的目標一致,都認為性格是擇偶的首選,但與子女關注的側重點有所不同的是,其次是年齡和職業。不過,父母之間的關注側重點,在對方年齡、對方家庭成員結構和對方家庭經濟狀況也存在看法差異。父親更關注對方的年齡,母親對各個方面的“考察”則較為均衡。

在為子女解決完對象之后,父母還不能放松,還需要替子女考慮結婚的費用。結婚費用的分攤上,明顯男方肩上的擔子比較重,半數左右父母均認為,結婚費用應該由男方承擔大部分,超過三成覺得無所謂。而超過80%的父母愿意為出全力幫忙承擔子女的結婚費用,其中最“淡定”的“華南父親”和最積極的“東北母親”、“西北母親”占比最高。

子女遲遲不結婚,父母也只能干著急,因為約50%的父母認為25歲是最理想的成婚年齡。也有4成的父母比較放寬心,只要子女不超過30周歲就穩妥了。雖然父母對子女的擇偶有著自己的要求,但還是會愿意了解他們的婚戀觀,其中愿意直接溝通就比例就約8成,同時也會借助手機資訊軟件、報刊雜志、專業婚戀網站等途徑,間接去了解目前的青年人對于婚戀的看法。
據國家統計局今年年初公布的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約人口數約為139538萬人,男女比例為104.64:100。雖然該比例不斷開始下降,但目前男性的數量依然要比女性多出3164萬人次。而總體看來,此次《小鎮青年婚戀報告》向我們展示了一個熟悉而又不同的“小鎮青年”群體。
首先,年齡是他們所有壓力的源泉,在自己的感知中、身邊同學朋友們紛紛脫單和廣大父母認知上的界限,造成他們在26歲起,就要背負起“婚戀”的重任,而他們的壓力和焦慮也在26歲開始,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分水嶺。
其次,隨著廣大三四線城市教育普及度,尤其是高等教育覆蓋率的增加,廣大高知青年,尤其是女青年在婚戀中的選擇權和主導地位在不斷增加和提升。面對廣大單身男性時,她們對方性格、年齡、職業、家庭條件都提出了更充分、更全面的考慮和要求。
最后,父母永遠是大家最堅固的依靠,也是在整個“婚戀”過程最焦慮的人群。無論是從催婚、介紹對象到最后結婚花錢都很積極的“東北母親”;還是任由子女自我選擇,到最后甘愿一擲千金的“華南父親”。在青年們最終脫單的那一刻,最高興、最開心的,應該也是看到子女幸福的“父母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