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43年,美國著名的社會心理學家亞伯拉罕·馬斯洛在《人類激勵理論》中提出了“需求層次理論”,在人類需求的金字塔中,“社交需求”正處于中間地帶,在生理需求與安全需求之上,自我需求與尊重需求之下。
現實中,源于社交定義的廣泛,我們對于社交軟件的需求也是層出不窮,但直到2012年微信的出現,這些需求似乎逐漸出現了統一,并濃縮至這個目前已經擁有10億月活的App中。
但正如那句熟悉的西方諺語所說,“欲戴王冠,必承其重”,它在10億月活的重壓之下逐漸出現了裂縫,今年以來已經有多位在互聯網行業擁有著話語權的挑戰者擠著想把光透射進來,最近帶著光的挑戰者又出現了一位:阿里巴巴。
近日,據《晚點LatePost》報道,阿里釘釘事業部重啟“來往”項目,推出社交產品“Real如我 ”。目前,這一產品已在安卓與IOS應用商店上線。根據官方介紹,“Real如我”一如其名,定位于Real life、Real me,旨在分享和發現身邊的真人、真事、真感情,并以地理圍欄、點亮人臉、智能相機等作為自己的功能亮點。
速途網發現,盡管產品尚處于內測中,需要邀請碼才能使用,但在各大社交平臺上,求邀請碼以體驗產品的用戶并不在少數。

還是那個“無招”
事實上,從9月24日《晚點LatePost》發布的第一條消息后,關于“Real如我”的聲音便未停歇。但直到現在,阿里和釘釘方面,均未對此消息作出正面回應。
以至于對于“Real如我”信息的了解,大多來自于應用商店中的產品信息,以及第三方企業工商信息查詢網站。
App Store顯示,“Real如我”開放商為浙江捉急網絡有限公司,目前公司僅有這一款產品。而根據企查查相關信息顯示,浙江捉急網絡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為陳航,隨信息顯示的照片證明了此陳航正是釘釘CEO(花名:無招)。

同時,在企業曾用名一欄,其中兩個名字更是含有淘寶數字科技的字眼。關聯圖譜也同樣顯示,浙江捉急網絡有限公司與釘釘有著一定聯系。

所以,盡管阿里和釘釘方面并未出面,種種信息也從側面印證了阿里巴巴的確有進軍社交的計劃,并且這一重任由釘釘以及陳航肩負。
風起 我們擠爆社交賽道
“阿里到底有沒有社交基因?”這個問題如果放在前幾年,很多人會立即發出否定的聲音,但隨著近幾年社交軟件的范圍越來越廣,速途網在當下再度作答這個問題時,還是要思考一番。
如果我們梳理阿里的社交發展軌跡,最早要追溯至2013年,那個移動互聯網正盛的時代。
當時,阿里以產品“來往”入局社交,陳航為其主將。此后淘寶旺旺、支付寶等產品都曾肩負過阿里對社交的探索大任。但在外界眼中,其中聲勢最為浩大的依然是來往,當時阿里同學的名片背后都印著自己的“來往”二維碼,馬云也為其公開站臺。
然而大手筆的投入換來的結果卻不盡人意,原本取自《笑傲江湖》里風清揚對令狐沖說,“要做到出手無招,那才真是踏入了高手的境界”的花名,也讓陳航如其名一般“無招可施”。
但“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正是因為來往的失利,讓陳航選擇“向死而生”,并在隨后交出了釘釘這款產品。在當時,陳航一度被視為是瘋子,釘釘團隊也被認為是瘋人院,一件印著“BE CRAZY”的T恤也成為團隊服裝。
好在,這樣的瘋狂迎來了不小的收獲。數據顯示,截至2019年6月30日,釘釘用戶數突破兩億,企業組織數突破1000萬家。在剛剛召開的2019年云棲大會上,阿里云智能總裁張建鋒表示,在幫助中國企業數字化轉型實現智能移動協同方面,釘釘是杰出的代表。在生產領域和管理領域,釘釘幫助1000萬家企業組織數字化轉型,這個意義堪比淘寶在消費領域的影響。
陳航在深耕B端之時,社交領域的風向也在不斷變化。騰訊一家獨大的局面,隨著微信的社交屬性不再單純,讓“逃離微信”的聲音接連出現。
而5G時代的臨近,則讓其他人對社交領域躍躍欲試。今年一月,羅永浩、王欣、張一鳴三人,各自推出了自己的社交產品,以探索社交的無限可能。這一盛況,又被戲稱為“三英戰呂布”。速途網當時便判斷,此后會有更多具備足夠實力的互聯網企業進入社交領域,馬化騰的挑戰者將紛至沓來。
事實如速途網所判斷的一樣。搜狐的張朝陽推出了狐友,并認為5G時代或許會出現一款“殺手級”應用;映客以8500萬美元的價格全資收購陌生人社交產品“積目”,據速途網了解,這也是映客創始人奉佑生在2018年發布財報之際提出的“圍繞社交、泛娛樂等維度展開發展”策略的第一個項目;微博也從自身出發,推出了一款與自己并不相同,反而更像是小紅書與instagram的結合體“綠洲”。
社交領域的熱鬧非凡,自然讓本就有社交夢的阿里有了再度追夢的想法。而選擇陳航主舵,或許也是因為陳航有相關產品經驗,并且對社交產品的成功執念更深吧。
在不久前釘釘的未來組織大會上,陳航便提及釘釘搭建的社交場景。在他看來,現在的社交軟件既包含生活交際,也承載了辦公交流,社交關系越多,人們就越分不開工作和生活。如果將工作場景移至釘釘,將會實現生活與工作的場景劃分。
切入校園,阿里或為創新構造“成長沃土”
進入社交領域,似乎行業已經達成了一個共識:與其想要替代微信,不如從場景切入,構建更加垂直的社交體系。阿里這次的“Real如我”選擇的正是校園社交這條垂直賽道。
在速途網看來,原因有四:首先是社交領域雖然熱鬧非凡,但為校園場景而生的社交產品卻是少之又少。以至于在人人網宣布賣身后,外界一度有觀點稱:人人網之后,校園社交一個能打的都沒有。
其次便是學生群體的特殊性,讓他們對新興事物的接受程度更高。尤其是在新一代學生群體,幾乎伴隨著互聯網成長。在現有的社交產品之外,愿意去嘗試有趣、獨特的新社交產品。Soul、積目等能夠在年輕群體中占據一定的位置,也是因為形式足夠獨特。
以至于,隨著社交領域愈發火熱,校園場景開始逐漸被重視。先是京東數科開發的“梨喔喔”上線;隨后,根據企查查相關信息顯示,字節跳動完成了對“Biu校園”的收購。“Real如我”之中的刷臉技術,也可以認為是為打開年輕人市場,而做出的不一樣選擇。
第三,便是陳航早已有進軍校園的計劃。今年3月,釘釘舉辦 “未來校園”教育發展峰會。陳航親自站臺,并宣布啟動“千校計劃”,在全國范圍內協助1000所學校打造“未來校園”示范園區,助力中小學校園教育數字化轉型,力促互聯網技術普惠教育行業。

隨著釘釘在前方探路,陳航也將對校園場景有更進一步的了解,從而在“Real如我”進入校園之時,能夠做出最適合的選擇。
最后,我們必須關注到今年6月阿里巴巴成立的創新事業群,其產品序列中的夸克(面向未來的智能搜索APP)、唱鴨(針對年輕用戶市場的音樂類彈唱App)等產品的目標用戶正是包括學生在內的年輕用戶,如果唱鴨等娛樂類產品在數據上取得爆發式增長,很難說其分享鏈接還能否出現在我們日常使用最多的社交軟件中,“Real如我”其實也間接成為了阿里巴巴創新事業群產品的“成長沃土”。
不難發現,與來往相比,“Real如我”始終諱莫如深。有消息人士稱,由于校園場景的特殊性,阿里對此也是持謹慎態度,目前“Real如我”僅在阿里內部試用。
如今再回看“Real如我”這個名字,不知各位覺得它很像阿里在社交領域的樣子——在校園里吸納養分蓄勢待發的純真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