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款叫唱鴨的彈唱App火了。作為國內首款彈唱軟件,一上線就俘獲了大批00后芳心。據官方發布數據顯示,唱鴨上線半年,每月月活用戶增幅達180%,其中83%用戶都是00后。當00用戶正成為互聯網的必爭之地,常規玩法越來越無法滿足他們的訴求。破圈、跨界、突圍,產品背后的人,他們的創新意識往往決定著產品到底會多有“意思”。
位于廣州平云廣場大廈12層,27歲的李東勇坐在電腦前,帶著耳機,正全神貫注的看著電腦屏幕,時而閉目聆聽陷入沉思,時而手指輕敲鍵盤。今年3月,李東勇正式參與到唱鴨的開發。“將樂器從線下搬到線上,讓沒學過樂器的人也能享受一邊彈琴一邊唱歌的樂趣”這是李東勇對自己工作內容和意義的總結。

因為他的工作是把實物樂器變成手機中的數字樂器,所以同事送了他一個聽起來很酷的綽號“電音程序員”。
區別其他K歌軟件隨著伴奏音樂唱歌不同,唱鴨主打的是自彈自唱、個性創作功能。所以“彈”是唱鴨的主要功能,也是吸引用戶的重要原因。李東勇這個“電音程序員”就是解決彈唱中這個“彈”的環節。
“我負責為唱鴨設計各種樂器,尋找樂器最理想的音色與和弦,并配合技術人員將其呈現在產品中。用戶只要跟著圖標顏色按鍵就能邊彈邊唱。”目前,李東勇已經為唱鴨開發了包括吉他、鋼琴、管弦樂、琵琶、揚琴等不同類型的中西方樂器和伴奏音近20種。

李東勇畢業于暨南大學藝術學院的作曲與電腦音樂制作專業。畢業后一直從事音樂創作工作,組過樂隊、當過吉他手,也發過單曲、做過獨立音樂人。他一直希望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對音樂的想法。唱鴨的出現,讓李東勇第一次感覺到互聯網技術為音樂的帶來了更多種可能。從一名吉他手到一名程序員,這種跨界轉型背后是人和產品碰撞的巨大火花。
“我們做的,是讓即使不會樂器的人,也能輕松自彈自唱或者樂曲改編。音樂不再只是‘專業人士’的專屬,每一個普通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想法‘玩’音樂”。 從臺前走到幕后,從自己彈吉他到手把手“教”好多人彈吉他,李東勇覺得這件事很有趣也很有意義。

由于唱鴨這款產品在國內還屬首例,所以李東勇所從事的這個職業在國內也比較新,無跡可尋,更多的要靠自己多琢磨,多研究。隨著產品的不斷升級,用戶要求也在不斷升級,“最早是鋼琴、吉他,我還比較熟悉他們的音色效果,自己還可以一邊彈一邊找找感覺。現在已經有網友提出箜篌、嗩吶這樣的樂器,這可真的難倒我了”。
曾經為了研究琵琶和古箏的音色特點,李東勇每天下班都去琴行,求琴行的老師給自己講解中西方調式的不同體系,演示各種技法、音色、和弦,現場看完不夠,再找視頻看,“最多一個月里看了200小時的古箏視頻,后來看到弦狀的東西,我都想上去彈兩下”,李東勇笑著告訴記者。

使用純民族樂器來搭配流行歌曲的這種方式是極少見的,所以找到合適的和弦之后他都要經過大量歌曲的測試和修改。在李東勇看來,模擬出樂器的真實特性與“好聽”做一個平衡,是對他專業性最大的考驗,也是他需要去不斷克服和提升的空間。“不管是用琵琶彈唱《成都》還是用尤克里里彈唱《在希望的田野上》,各種反差萌的玩法,是唱鴨吸引年輕用戶的核心原因之一。所以我要做的就是將樂器效果做到最好,不斷滿足、激發他們的創作欲望。”
從一個音樂人到一個互聯網人,有人認為李東勇完成了一個完美的跨界轉型。但是他自己卻不這么認為,“唱鴨只是為年輕人提供一種音樂的新‘玩法’,但是其背后的本質還是音樂。享受音樂的快樂,屬于每一個用戶,更屬于我們,用創意成就夢想,用技術改變世界的這樣一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