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大在造車的道路上,雖然經歷過與FF從甜蜜到分手,但其決心卻仿佛不曾磨滅,而且越走越遠。
圖源:恒大集團官網
8月28日,在亞冠1/4決賽現場,比賽中恒大隊服上赫然出現”恒馳 恒大汽車”的字樣。在如此關鍵的比賽中更換胸前廣告名稱,可見,恒大集團對于”造車”這件事格外重視,而隨著”恒馳”品牌的出現,也預示著真車離面世可能已經就差”臨門一腳”。
恒大”不差錢”,斥資千億追造車進度
眾所周知,造車向來是一項燒錢的業務,相比昔日”盟友”——賈躍亭的FF(法拉第未來)深陷債務問題的泥淖之中,恒大許家印憑借著”不差錢”的優勢,造車之路仿佛游刃有余許多。
有許家印的”金遁之術”做支撐,今年以來,恒大在造車的道路上花錢可謂”大手大腳”:自年初9.3億美元收購整車制造公司瑞典NEVS(國能電動汽車瑞典有限公司)51%股權后,又收購了鋰離子電池公司卡耐新能源、輪轂電機公司英國Protean與德國hofer、跑車公司柯尼賽格部分股權等,斥資超過100億元人民幣,用以建立自己的技術優勢。
不僅如此,恒大還在今年6月宣布,計劃投資近3000億人民幣在廣州和沈陽兩地分別預期投資的1600億元和1200億元,建設整車、電池和電機三大基地,完成對整條造車產業鏈的布局。
就如同手機游戲中的”氪金玩家”一般,通過收購整車制造公司NEVS,恒大汽車在6月29日便推出了基于瑞典薩博(SAAB)鳳凰E平臺的首款量產新能源車——國能93。
雖然國能93在問世之后,隨即迎來了不少對于車型產品相對老舊的質疑聲,但毫無疑問的是,恒大通過大手筆的”買買買”,在最短的時間內,儲備了新能源車產研技術以及大規模量產能力,快速縮短了與其他車企的差距。
造車與地產,兩手都要硬
憑借著”不差錢”,許家印在造車道路上比賈躍亭順風順水得多,但在一點上,二人的思路卻出奇的一致,那便是造車與房產”兩手抓”。
2016年,樂視宣布”超級工廠”項目落戶浙江省,打造汽車生態園區,配合政府提供的園區及政策福利,樂視底價獲得了大量土地資源。雖然最后樂視汽車折戟沉沙,但大量土地還是成功吸引了房地產行業的融創成為了樂視”接盤俠”。
圖為許家印向馬興瑞省長和張碩輔書記介紹恒大新能源汽車情況
而恒大本身作為房地產出身,自然更加看重土地的重要性。8月28日,在投資機構溝通會上,中國恒大集團總裁夏海鈞公開表示,恒大在各地借造車項目拿地,是為了覆蓋建廠投資帶來的虧損。未來,恒大將推出”買樓送車”,以帶動地產銷售。
造車究竟有多燒錢? 8月初,恒大健康發布盈利預警,表示由于新能源汽車業務研發等相關費用及利息支出大幅增加,預計上半年錄得約20億元虧損。對于虧損原因,恒大方面解釋為:拓展新能源汽車業務處于前期投入階段,研發等相關費用及利息支出增加。
而恒大通過當地”造車”政策福利,以新能源汽車名義底價成交大片土地,這些巨量、低廉的土地儲備,將持續為恒大提供現金流、收入和利潤。一方面減少了土地方面的支出,另一方面,恒大不無可能走樂視的老路,打造汽車制造生產之外的,有關生態展示,觀光體驗的園區。
從工業區到產業生態園,恒大很可能從工業用地轉為商業用地的過程中獲利。
誰來為”恒馳”買單?
國能93的面世,證明了恒大在汽車生產制造的能力,由此便帶來了恒大汽車賣給誰的問題。在速途網看來,恒大或將以B端市場為突破口,逐步打開市場。
目前看來,與恒大在新能源車領域生產研發中大手筆投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其在車型宣傳營銷上的低調。這與恒大尚處在新能源車入局初期不無關系。對于,剛剛入局新能源汽車領域的恒大來說,基于現成方案的整車制造容易,但想要自研具有更強競爭力的新品,仍然需要一段時間進行技術沉淀。
以恒大推出的唯一一款國能93來說,由于NEVS品牌號召力有限,產品形態老舊,內飾和外觀設計上并無讓人耳目一新的創新內容,恒大方面表示此款車可能只投放租車、共享車等B端市場。
結合目前車企競相布局網約車業務,通過B端市場拉動產品內需的方式,擴展新能源車銷售渠道。恒大作為傳統地產商,基于其自身地緣優勢,通過與出行公司合作或自主布局租車、網約車業務來收獲”第一桶金”。
除此之外,恒大夏海鈞提出的”買樓送車”很可能成為另一種方式,一方面,可以通過買贈的方式為自身房地產業務注入活力;另一方面,將自家新能源汽車投放到小區樓盤作為配套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小區物業的特色服務項目之一。
對于恒大來說,雖然有著”在未來3-5年內成為世界上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的美好愿景,但在初期看來,恒大新能源車可能會作為房地產業務的”陪跑”,通過B端市場”自產自銷”完成過渡,逐步走向C端市場。
值得慶幸的是,恒大充足的資金與土地儲備為其準備了充足的基礎,在新能源車賽道上,賦予了恒大不錯的耐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