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速途網 吳佳馨
備受關注的“十億賭局”才剛剛結束,董明珠卻已經有了新的想法。
近日,在一場演講中,董明珠喊話雷軍,稱十億不要了,未來的五年,還跟雷軍賭。隨后,雷軍表態“我還愿意繼續試一下。”
對于董明珠和雷軍來說,五年前的“天價賭局”,最為直接的意義在于收獲了大眾的關注。每當格力與小米在布局之上有所變動,都會因為天價賭局而成為輿論的焦點。更深層次的意義也在于格力在不斷擴展自己的邊界,當時被譽為互聯網新貴的小米,也已經不再局限于手機,而是向產業鏈閉環前進,并提出“手機+AIoT雙引擎”的未來戰略。
為此,無論是董明珠的再續賭約,還是雷軍的爽快應戰,背后均是格力與小米對于未來的布局。而雷軍,顯然也是信心十足。
賭約下的格力與小米:營收增長,差距減小
雷軍的信心,源于小米的成長。
六年之前的格力與小米,前者是老牌家電企業,歷史悠久,市場地位早已穩固;后者則是互聯網新興品牌,意氣風發。當然,差距也同樣存在。董明珠甚至表示,與雷軍的賭局本身并沒有什么意義,兩者不具備可比性。因為格力電器是做實體經濟的,而小米集團是做互聯網的,屬于輕資產。
六年之后,經歷過風雨的格力與小米已經不再滿足于當時的布局,正不斷向其他領域探索,并不斷產生交集。董明珠許下了“再造一個格力”的諾言,并選擇踏入智能手機領域、芯片以向家電產業鏈上游進軍,同時也在不斷發力新能源汽車。
小米則選擇入局智能家居,并以大家電作為自己AIoT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它也從當時的新興品牌,搖身一變成為“年輕人的第一只股票”,并于不久前擁有了自己的科技園。
數據或許更為明顯,五年賭約到期之時,小米與格力相繼公布了彼此于2018年的營收。其中,小米2018年報顯示,公司全年營業收入1749億元,同比增長52.6%;經調整利潤86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9.5%。格力電器年報則為,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1981.2億元,同比增長33.61%;實現凈利潤262.02億元,同比增長16.97%。
盡管近300億元的差距,讓小米不敵格力,雷軍也因此輸了“十億賭約”,但從側面來看,能夠從當時的相差甚遠,到現在不足300億元的差距,小米的成長也令人稱奇。
季報或許更能體現,根據小米2019年Q1財報顯示,小米集團實現營收437.56億元,同比增長27.2%;而格力電器Q1營收則為405.48億元,同比增長2.49%。小米甚至反超格力電器32億元。
亮眼業績背后的壓力,再續賭約結局未定
但雷軍也需要注意,小米亮眼財報背后,資本卻不愿買單。
今年以來,盡管小米多次回購股票,以拯救低迷的股價。但從結果來看,小米目前股價為8.65港元,總市值為2072.88億港元,與小米股價最高點22.20港元,所帶來的5291.70億港元最高市值相比,已經腰斬。
小米也因此而成為了財報利好,營收屢次增長,股價卻下跌的代表。有業內人士稱,這一點,與小米的“AIoT+手機”戰略不被理解有一定的關系。“在投資人看來,小米更像是一個什么都做的企業。”
更有甚者,小米最為人所知的硬件業務,隨著雷軍的“利潤不超過5%”,而設置了限制。小米的薄利多銷思維,能否在大家電領域繼續發揮自己的作用,甚至撬動格力、奧克斯等品牌的地位,迄今為止依然是個問號。
格力同樣不好過。不久前格力舉報奧克斯一事,備受關注。盡管董明珠否認其中存在競爭關系,但在外界看來,奧克斯的發展,已經威脅到了格力在線上的市場份額。據奧維云網數據,2018年,奧克斯空調在線上銷量位居同品類第一。
正在探索的領域,格力手機銷量不佳已經是不爭的事實,一度被人調侃為“只能賣給自家員工”;芯片方面,由于其中所涵蓋的技術要求之高,再加上人才成本等,都讓入局門檻不斷變高。這樣一來,格力入局芯片,短期之內都是投入要高于收獲。
至于新能源汽車方面,作為新能源汽車代表的特斯拉,迄今為止盈利能力、汽車交付情況都備受質疑。國內造車新勢力中,蔚來也面臨著同樣的問題,最近還因優化組織結構一事,而再度引發爭議。
格力的造車之路也是波折重重,2016年時,格力籌劃收購珠海銀隆,但最終被否決。董明珠因此而怒斥股東“鼠目寸光,只看眼前三分地”,并以個人行為進行投資。
但沒想到的是,銀隆并沒有肩負起董明珠的厚望,反而讓她成為爭議的中心。為此,董明珠也將銀隆比喻為“就是窟窿”。以至于此次格力與威馬達成戰略合作的消息傳來,有人甚至認為這是一場營銷活動。
“空調之后,格力還能造什么?”已成為不少人心中的疑問。
目前看來,無論是小米還是格力,都不是最好的時代。但也正是因為這樣,董明珠才希望有一個可以共同努力,再度實現自己“再造一個格力”的戰績。雷軍,無疑是董明珠最好的選擇。
再續五年賭約,與其說是為結果而努力,更像是董明珠與雷軍為博未來,而在享受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