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畢馬威發布了智能經濟系列報告,解析了“智能+”時代的四大方面的發展方向,包括智能技術、智能組織、智能制造、智能時代分工。報告認為,智能經濟顛覆了“傳統工具+經驗決策”的發展模式,讓數據說話,在“工具”和“決策”兩個維度上掀起了深層次的變革。阿里巴巴集20年沉淀的商業場景和數字化能力形成的“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將幫助各類企業實現11個要素的在線化、數字化,實現轉型升級。
報告指出,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市場的供需相對關系開始改變,從圍著賣家轉變成了圍著買家轉。因此“以客戶為中心”成為買賣方關系的核心。而隨著近年來數字經濟、智能經濟技術的成熟,以客戶為中心才得以真正深入到企業的銷售、營銷、組織等多方面。
畢馬威亞太區主席陶匡淳表示,隨著過去十多年來物聯網、5G、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科技的爆發性發展,以智能化為代表的新經濟已初現雛形。制造業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競爭力的重要標志。因此智能制造是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的關鍵。
那么,中國在供需兩端的智能化發展到了什么程度?數據顯示,中國消費端的數字化、智能化已在很多領域領先世界:淘寶的年度活躍用戶數達到6.99億,2018年快遞件數大507億件,以支付寶為代表的移動支付平臺,其規模和水平世界領先,以盒馬鮮生為代表的新零售創新獲得了美國NRF零售大獎的認可……但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中國企業的數字化、智能化程度較低:廣告浪費、精準營銷能力不足;新產品開發周期長,消費者反饋之后,缺乏數據驅動的產品研發;數字化工場的比例遠低于歐美(歐洲46%,美國54%,中國25%)。
2019年1月11日,阿里巴巴正式推出“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將阿里在過去20年沉淀的場景與能力充分融合,形成操作系統,并開放分享給企業與社會。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著重幫企業實現11個要素,包括品牌、商品、銷售、營銷、渠道、制造、服務、金融、物流供應鏈、組織、信息管理系統等的在線化和數字化。在不少企業看來,除了對企業要素的改善、變革,“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更像是企業應對未來挑戰的一種商業哲學和方法論。
2019年政府工作報告正式提出了“智能+”戰略:“深化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研發應用。打造工業互聯網平臺,拓展‘智能+’,為制造業轉型升級賦能”。
實際上,以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為依托,云計算等智能技術對于制造業的價值已經顯現出來。以中策橡膠集團為例。作為一種天然植物,橡膠并不能像工業化流水線的出品一樣標準。阿里云ET工業大腦對中策橡膠的各類數據進行深度運算和分析,給出最優方案:哪幾個產地的原料組合在一起質量最好,某個公益處理環節該用怎樣的參數可以使混煉膠的性能更穩定。通過阿里云,中策橡膠的混煉膠平均合格率提高了3%—5%。類似地,阿里云幫助恒逸石化這家大型化纖生產企業的燃煤效率提升了2.6%,這意味著一家工廠一年可節省上千萬元燃煤成本。

作為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里的企業數字化管理運營平臺,釘釘幫助企業重塑了組織,讓組織不只是機械的從“線下”搬到了“線上”,而是實現了智能化。成立15年的設計機構洛可可,通過釘釘,將產業端的各種需求精準匹配到設計師和社群用戶,解決了消費端的個性化訴求。釘釘幫助設計師這個容易“單打獨斗”的行當,實現了規模化和產業化。現在,洛可可的平臺上有近4萬名注冊設計師、百萬用戶以及3千個合作品牌。在釘釘幫助下,洛可可將原來3個月的平均交付周期縮短到30天,每個項目經理服務的項目從一年40個提升到100個。
阿里巴巴集團副總裁、阿里研究院院長高紅冰總結道,阿里巴巴商業操作系統為各類企業所提供的不僅僅是解決局部問題的工具,而是關于數字化轉型的系統性、全面性的賦能。它將最大程度地降低合作伙伴的嘗試成本和接入成本,實現生態化、開放化,進而助力經濟社會的智能化轉型與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