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沒有上市計劃。”
3月25日,貝殼找房宣布啟動D輪融資,預計融資規模達到8億美元,將由戰略投資方騰訊領投。不過這則消息,需要配合另一場資金變動一起服用。
根據天眼查信息顯示,3月20日,貝殼找房所屬公司北京鏈家發生了注冊資本、投資人和管理層變化。包括騰訊、融創、萬科等在內的外部股東,悉數退出了北京鏈家的股東名單,公司注冊資本也由2054.02萬元變更至1355.82萬元。
幾番操作,引發了貝殼找房將頂替鏈家上市的猜測,也便有了開頭的第一句話。
值得注意的是,接二連三的事件中,貝殼找房成為了發言人。無論是“原投資方在鏈家的股份將通過協議鏡像平移到貝殼找房”,還是“沒有上市計劃”,鏈家始終保持沉默,居于后方。
向前的貝殼找房
貝殼找房走向臺前,也是用實力來說話。
在貝殼找房之前,鏈家曾推出過兩款互聯網產品。一個是鏈家線上版產品鏈家網,一個便是更為垂直的租房產品自如。對于鏈家來說,“打造一個國內領先的萬億級房產 O2O 平臺”是其夢想。
然而,隨著自如獨立。鏈家網單槍匹馬難扛大旗。在此背景下,貝殼找房作為鏈家網的升級版于2018年4月進入大眾的視線。與鏈家網的自營模式不同,貝殼找房更傾向于搭建房地產平臺,允許除鏈家意外的其他品牌進入。
去年5月,鏈家拆分成三大業務板塊,貝殼找房作為房產信息平臺為橫向業務發展方向。至此,貝殼找房發展速度不斷加快。
數據顯示,截止去年12月,貝殼找房已經落地近100座城市,吸納120余個品牌加盟上線,賦能1.8萬家門店。一直堅持直營模式的鏈家成立至今,僅進入全國30個城市,門店數量8000余家。這一成績,距離貝殼找房正式亮相不到一年時間。
2月11日,來自貝殼找房CEO彭永東的內部信提到,依托鏈家的業務表現,貝殼找房在成立首年便實現平臺GMV過萬億。并表示,要在2019年實現超過2萬億GMV交易規模。
3月,貝殼找房再接再厲,拿下微信錢包九宮格入口。這一入口代表的流量有多雄厚,大概只有摩拜單車最為清楚。2017年4月底,摩拜單車宣布,自(2017年)3月底全面接入微信以來,其月活躍用戶量環比增速超過200%,近半數新增用戶來自微信端。對于貝殼找房來說,依托微信的流量入口,或許會幫助自己實現目標。
可以說,貝殼找房一系列猛如虎的操作,讓不少人認為,鏈家之于貝殼找房,僅僅只是后者平臺上的一員罷了。
后退的鏈家
但貝殼找房的飛速發展,也離不開鏈家的自動讓位。
從貝殼找房成立開始,無論是人力還是房屋資源都離不開鏈家的幫助。外界甚至有聲音稱,貝殼找房的誕生,是掏空了鏈家。
去年5月鏈家拆分,僅僅只是一個開始。今年1月11日,據界面新聞報道,鏈家再度讓步,宣布貝殼、德佑、鏈家管理團隊合并,不再劃分南北貝殼和德佑的后臺,三條職能線合并。
界面甚至援引知情人士報道稱,此次調整一是為了集中全部力量投入貝殼找房,也是為了降低三條業務線龐大的的運營成本和溝通成本。
至于鏈家變更注冊資本,并將鏈家股份鏡像平移至貝殼找房,便是鏈家的再一次退讓。外界對此眾說紛紜,但最常見的還是上市說。
鏈家上市的傳聞由來已久,甚至可以追溯到2016年。有消息稱,鏈家在進行B輪融資時,曾與投資方簽有協議,若在交割日后的5周年內(即2021年4月之前)不能上市,那么投資人可以要求公司回購,回購價格為基本投資價格加上每年8%的單利回報。
如今,5年時間已經過半。但鏈家發展如何,我們不妨來看看。作為傳統中介平臺,鏈家的對面是我愛我家。而作為互聯網平臺,鏈家還面臨著58同城、蛋殼公寓、自如的沖擊,其中,剛剛完成5億美元C輪融資的蛋殼公寓,螞蟻金服為其背書,估值也超20億美元;58同城則以實際行動來與鏈家正面競爭。
在貝殼找房正式發布后不久,58同城便牽頭,號召眾多房地產從業者共同進行真房源誓約,鏈家除外。姚勁波當時還稱,未來58同城要加強同行合作,每家經濟公司都只涉及交易的一個環節。“有的公司只希望自己活著,而我們希望和所有人成為朋友。”
內憂外患之下,鏈家不得不將籌碼押注到貝殼找房之上。鏈家左暉甚至直言,沒有什么不能接受的結果,已經做好了最壞的準備,貝殼沒做成,鏈家也沒了。
這樣一來,貝殼找房之于鏈家,是孤注一擲的選擇。可以想見的是,隨著貝殼找房的步步向前,原本屬于鏈家的故事,也將由貝殼找房來講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