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于社交電商領域來說,不久之前花生日記因涉嫌傳銷而被罰7456萬一事尚未落幕,其便迎來了云集即將上市的喜訊。
3月21日,云集向美國SEC提交了上市招股書,代碼為YJ。主承銷商為摩根士丹利、瑞士信貸、摩根大通、中金。
作為社交電商的一員,云集的前方,有一個極為耀眼的名字,拼多多,成立三年,便上市成功的壯舉也讓社交電商的概念備受關注。而隨著云集遞交招股書,它是否會成為下一個拼多多也成為不少人關心的話題。
不過在IT鮮聞看來,云集與拼多多并不相似,它自然也不會是第二個拼多多。至于理由,你得往下看。
覺得云集會成為第二個拼多多的小伙伴,或許是認為它們都屬于社交電商。但要注意的是,云集提倡的社交電商要更細分,是會員制電商。
在其招股書中,它還著重強調了這一點,是依托社交媒體作為重要分發渠道的會員制電商。具體玩法是付費會員享受平臺的低價服務,并通過推薦商品甚至是平臺來獲得收益。截至2018年12月31日,云集已積累740萬會員,貢獻了66.4%的交易額。
云集的謹慎,是緣于其曾因涉嫌多級分銷而收到杭州濱江區市場監督局開出的一張巨額罰單。此后,云集便從此前的微商模式開始向現在的會員制電商轉型。今年1月,云集在升級的基礎上,提出要繼續推行極致精選全球戰略,打造新中產期待的新消費。
但這并不代表云集便能規避風險,在其招股書中,利用中國社交網絡作為會員和用戶獲取和參與的工具,作為風險項赫然在列。
此外,云集與拼多多的不同,還在于運營模式的不同。
以淘寶和京東為例,拼多多更像是淘寶,為商家提供交易平臺。云集則更像京東,擁有自己的產品和物流。在其招股書中,擴大和完善產品系列以及改善物流設施成為接下來的規劃。
這樣一來,說云集是第二個拼多多的,是不是有點像說京東是第二個淘寶?顯然不可能。
當然,云集最不像拼多多的一點,還在于體量。
社交電商的概念,并不是拼多多首創,但卻是經由它發揚光大。在拼多多上市之前,吸引外界注意的便是其優秀的數據。
根據拼多多當時的招股書顯示,其2017 年全年GMV 為1412 億人民幣,訂單量為43 億;而截止到2018 年6 月,拼多多過去12 個月的GMV 為2621 億。在用戶方面。截至2018年3 月,拼多多app 平均月活用戶已達1.03 億。
反觀云集,2016-2018年,其GMV分別為18億、96億和227億元;平臺用戶量分別是:250萬、1690萬和2320萬;付費會員則分別是:90萬、290萬和740萬。
在融資方面,拼多多背后站著的是騰訊這棵大樹,并因此而收獲了微信錢包九宮格的流量入口。在拼多多上市前,其估值可能已經超過200億美元。而云集,截至目前,已經完成了兩輪融資,金額分別為2.28億元,以及1.2億美金。
體量上的不同,我們也可以舉個例子。拼多多更像當年的小米,以性價比來吸引廣泛的用戶。而云集則更像錘子手機,有特定的受眾群體。說錘子手機是第二個小米,是想要羅永浩發飆嗎?
不過,云集并沒有走向與拼多多相似的道路,并不意味著它講不好社交電商的故事。恰恰是這樣的不同,云集才能在社交電商領域迅速脫穎而出,走向IPO的道路。
至于云集能否憑借其打造的新中產與新消費概念,成為一個“小而美”的企業,并逐漸擴散自己的影響力,還得看它接下來的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