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8年以來,嚴監管的常態化正在推動支付機構回歸行業本源。越來越多的第三方支付機構也在探索如何轉型、發展。
騰訊研究院副秘書長杜曉宇在“2018第一財經金融科技峰會”上發表講話稱,目前第三方支付機構在轉型方向上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技術服務提供商模式轉型,即向B端用戶提供技術支撐和服務、風控等;第二類,渠道轉型,不少收單機構和頭部支付機構具有良好的合作關系;第三類,依托場景的轉型,支付機構向金融化方向轉型,為商戶、個人客戶提供泛金融化服務。
包括隨行付在內的諸多第三方支付機構都選擇了第三類依托場景的轉型,以支付為入口,憑借自身技術領域優勢,通過場景滲透、數據沉淀,為廣大商戶提供一站式的支付、金融、營銷、管理等解決方案,并與產業鏈各方攜手共建合作共贏的新生態。
七年扎根場景,服務中小微商戶
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第42 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數據顯示,截至2018 年6
月,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在網民群體中占比高達98.3%,使用移動支付的比例提升至71.9%。在移動互聯基礎設施普及率持續提升的局勢下,越來越多的主流支付機構,開始從零售、餐飲、保險、酒店、旅游、教育、房地產等多個細分領域入手,對場景進行更加精準的深度服務挖掘。
隨行付連續七年深耕以實體小微商戶為核心的線下場景,憑借著“支付方式全支持,產品終端全受理”的產品業務能力,不斷將業務滲透到商業領域的各個垂直行業,甚至細化到了便利店、菜市場等場景建設上。截止至2018底,隨行付已經持續服務了中國500多萬家小微商戶及各垂直行業的數百家公司,并融合支付、供應鏈金融、消費信貸等不斷加深布局金融科技生態圈。
滿足多樣化支付需求,打入居民日常生活
隨行付作為國內領先的綜合收單機構平臺,在拓展支付場景的同時,始終秉承“把普惠金融落到實處”的服務宗旨,并與中國銀聯合作,不斷將移動支付和金融服務引入更多的民生領域。
早在去年10月,隨行付便已在上海地區成功建成21個移動支付示范菜場,覆蓋超過1439家商戶;在成都市內一家覆蓋2000余商戶的大型菜場的移動支付受理環境改造工作;全國范圍內,隨行付共建成50余個菜場商圈,實現了6000余家商戶對銀聯移動支付的受理支持。
隨行付致力于打通全產業鏈,成為線下最大的支付場景和信用場景的生態平臺。未來,隨行付將繼續以金融科技為依托加速技術創新,不斷提高服務水平,在精耕行業細分領域的同時,也著力發展普惠金融,讓越來越多的民眾享受更便捷、更美好地生活,實現以金融科技賦能實體經濟的宏偉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