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篷船,青石橋,粉墻黛瓦,斜風細雨,碧水蕩漾。秋季的烏鎮,正是一年風景最好時。
11月7日至9日,第五屆世界互聯網大會在烏鎮隆重舉行,丁磊、馬云、馬化騰、李彥宏、雷軍、張朝陽等互聯網大佬們齊聚于此,暢想著未來科技發展方向。
思想的碰撞并非只出現在白天。到了夜晚,志同道合者尋得一處靜謐地,泡上一壺茶、煮上一杯咖啡,開啟一場頭腦風暴,這便是世界互聯網大會的特色欄目–烏鎮咖薈。
作為大會唯一指定舉辦咖薈的門戶網站,11月8日晚間,網易傳媒旗下的網易科技、網易智能、網易華東以“預見未來”為主題的咖薈在烏鎮西柵景區內成功舉辦;咖薈圍繞“AI與行業未來”開展議題討論,試圖探究商業世界的運行規律,碰撞思想、尋覓科技發展的新奇點。

在這場咖薈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網易有道CEO周楓、海爾集團副總裁及CTO趙峰、360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顏水成、京東AI平臺與研究部負責人周伯文、圖靈機器人創始人兼CEO俞志晨、云知聲創新事業部總裁陳吉勝、小馬智行創始人兼CEO彭軍、飛步科技創始人兼CEO何曉飛,地平線CTO兼云平臺負責人吳強、中搜網絡董事長兼CEO陳沛、碼隆科技CEO黃鼎隆、一覽科技創始人兼CEO羅江春等數十位業界大咖齊聚,他們對人工智能行業及技術的激烈探討碰撞出了璀璨火花。

中國工程院院士鄔賀銓
在咖薈上,鄔賀銓認為,未來人工智能不會取代人類,而是迫使我們變得更加聰明,未來人類還會和機器競爭,我們要擁抱挑戰。

網易高級副總裁、網易有道CEO周楓
網易有道CEO周楓分享了對AI與語言翻譯未來發展的判斷,他認為機器翻譯有很大的市場空間,只要技術到位之后,一定會快速催熟這個翻譯場景。
在對“AI與新硬件”的探討中,海爾集團副總裁及CTO趙峰、360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顏水成探討了對家庭場景中交互入口的理解及判斷,云知聲創新事業部總裁陳吉勝、圖靈機器人創始人兼CEO俞志晨則從創業角度探討了人工智能領域初創公司的發展方向。
隨后針對“自動駕駛這一年”的話題,智行者CMO宋黎明、小馬智行創始人兼CEO彭軍、飛步科技創始人兼CEO何曉飛、地平線CTO兼云平臺負責人吳強開始討論起自動駕駛的商業化問題;在巨頭們都在布局自動駕駛時,他們已經充滿信心。
在“AI與產業未來”探討環節,中搜網絡董事長兼CEO陳沛、京東AI平臺與研究部負責人周伯文、碼隆科技CEO黃鼎隆、一覽科技創始人兼CEO羅江春一致認為,目前人工智能融資容易,但如何讓客戶掏錢很難,人工智能未來依然值得期待。
網易新聞深耕人工智能行業報道成果豐碩
2017年,網易傳媒在行業中率先提出“內容消費升級引領者”戰略,踐行內容品牌化,打造頭部IP。2018年,網易傳媒持續以用戶為核心,通過內容賦能和產品激發兩個維度,圍繞平臺和原創兩個方向,來實現對內容消費升級的引領。網易科技在前沿科技報道和應用上不斷探索,加強網易新聞自有IP創設,通過網易科技峰會、烏鎮咖薈等的主辦,匯聚行業資源,貢獻頂級智慧,在科技領域產生了積極影響。
這并非是網易傳媒第一次獲準在世界互聯網大會上舉辦咖薈。
在2017年的第四屆世界互聯網大會上,網易新聞、網易科技、網易華東便聯合舉辦了主題為“致敬未來”的烏鎮咖薈,微軟全球執行副總裁沈向洋、華為消費者云服務總裁張平安、昆侖萬維創始人兼董事長周亞輝、柔宇科技董事長兼CEO劉自鴻等大咖分享并討論了對科技發展趨勢的判斷。
憑借對行業的敏銳感知,網易新聞已在人工智能行業報道領域持續發力多年,旗下原創欄目《AI英雄》欄目已經專訪了100多位行業大咖,包括AI領域的頂級學者、技術專家、企業家、創業者等。文章秉承“洞察技術趨勢、捕捉行業機會、發現人的價值”信念,為讀者帶來不一樣的人物故事與行業觀點。其中,第90期專訪國際人工智能聯合會(IJCAI)首位華人主席、國際人工智能協會(AAAI)院士楊強的文章《第四次革命》被收錄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信使》雜志2018年第三期,文章被翻譯成9種語言向全球100多個國家傳播。
此外,依托《AI英雄》欄目的資源和影響力,網易新聞于2017年底發起了《中國AI英雄風云榜》年度人物大獎評選活動,成功評出華人AI領域十大技術創新人物和十大商業創新人物,并于今年10月開啟了第二屆評選,目前已進入候選人推薦階段。
與此同時,網易科技持續關注基礎科學領域,針對科學領域推出了《網易科學人》欄目,每天對國內外科學領域的新技術、新突破進行報道,在天使粒子等重大科學突破事件上表現優異,已經成為科學領域獲取第一手信息的主陣地。
不僅如此,網易科技還發揮自身優勢推出了《科學家說》系列采訪報道,目前已經采訪了薛其坤、陳列平、雷納韋斯、基普·索恩、王貽芳、張首晟、駱利群、鮑哲南、文小剛、勵建書等40余位國內外頂尖科學家。
2018年11月,為了更好地服務于網易新聞廣大用戶,網易科技《科學家說》系列采訪報道正式升級為《科學大師》欄目,網易科技將從更多、更全的角度為大家全面展現這些頂尖科學家們,拉近大眾與他們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