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是偶然還是必然?在幾大電商巨頭幾乎壟斷市場的情況下,拼多多還能殺出重圍,并且三年后上市成功。
拼購市場將用戶定位在三四五線城市的低收入人群,利用消費者的關系網,以低價吸引流量。在“消費降級”的時代,這不乏是一個商機。
根據速途研究院發布的《2018上半年國內拼購電商市場研究報告》顯示,國內拼購電商用戶規模在2017年為2.11億人,預計2018年能達到3.37億人,在2020年接近5億人,此外,拼購市場的崛起,還吸引了眾多巨頭,京東、淘寶、蘇寧等紛紛入局。
隨著各類產品的逐漸成熟,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愿意為溢價買單,而國內具有經濟壓力的人占大多數,因此會有很多的人假如追求“低價”商品的陣營中來,拼購市場還有巨大的發展空間。此外,趁著拼購熱潮的來襲,社區團購開始嶄露頭角,一時間市場上出現許多新的“弄潮兒”。
社區團購主要從生鮮切入,以線下社區為單位,團長開團然后在小區內“呼朋引伴”,大家有需求的一起湊團購物,通過微信支付付款,然后商家統一發貨到社區,由團長組織大家自提。在這個過程中,團長既是消費者又是銷售者,將消費需求和銷售需求捆綁,著實是產生了不一樣的效果。
據悉,社區團購目前有超過8家企業獲得融資,并且有企業宣布獲得億級融資,社區團購受到青睞也不是不無道理。
首先,社區團購的模式決定了它的信任度相對較高,團長一般都是鄰里,知根知底,同一個社區的人即使對商家不信任,團長還是挺信任的,而團長作為“中間人”,連帶著提高了用戶對商家的信任度。
現在電商行業線上獲客成本越來越高,許多電商開始逐漸瞄準線下消費。目前社區團購主要是利用校區的寶媽建立相關微信群,在群里實現交易以及相關售后等,商家獲客成本極低。此外,相對于線上線下結合的“社區店+社群”的重資本模式來說,“寶媽+社群的”模式直接砍掉線下店,模式較輕,還可以作為商家測試市場的低成本手段。
社區團購在規模較小時,在物流成本上相對于傳統電商乃至拼購電商有著很大的優勢,它可以通過開團預售,將相同小區地址的訂單整合,統一發貨,這樣一來物流成本和人工成本都得到降低。在社區團購模式下,商家還可以根據消費者的需求再進行貨物準備,庫存和資金風險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得到控制。
對于消費者來說,這也是比較省心的模式,在分享的產品當中選擇自己所需要的,省去了找產品和比對價格的時間,在購買產品時還可以享受一定的折扣優惠,拉近鄰里之間的感情等等,讓購物也可以有感情溫度。
但是,新事物沒有絕對的完美,社區團購也是如此。
社區團購發展路上的絆腳石
對于消費者而言,最基本的可能就是,會被“若干”朋友拉進不同的分享群里,不管你有沒有需求,每天都有許多消息。這種情況,可能會引起不少消費者的心理排斥。
社區團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利用消費者打“感情牌”,這也是有弊端,倘若產品不新鮮,有損壞,一次兩次用戶可能還會接受,但是出現次數多了呢?即使后續商家做好賠償工作,用戶體驗不佳,心里多少會對團長有所不滿,畢竟團長還擔當著銷售者的角色。長此以往的隔閡積累,團長也可能會掂量一下,掙的錢和消耗的感情或者信任是否成正比。
社區團購產品的價格相對較低,是吸引消費者的要素之一,這就使得商家的產品不能定價過高,毛利也就比較低。而該行業的門檻比較低,一旦火起來以后,入局者可能會把“門檻”踩踏,行業容易產生低價的惡性競爭。
用戶體驗也是平臺在市場站穩腳跟的要素之一,社區團購沒有線下店,發展初期對于用戶而言沒有多大影響,但是隨著行業的壯大,線下店就顯得很重要,但是線下店對于商家而言,模式又過重。此外,供應鏈也是巨大的挑戰,在面對美團、餓了么等平臺足夠快的送達速度時,社區團購如何保證實現產品盡快送到用戶手里或者次日達?后期市場壯大以后,如何分配貨物?這些都是社區團購發展過程中遇到的不得不思考的問題。
社區團購目前最大的優勢就是基于人與人之間的信任和感情之上,但社會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大多數都是在點頭問候之間,點到為止,且信任是易消耗品。此外,社區團購還剛起步,有許多問題是不可避免,種種問題都會影響其發展,消費者線下的感情溫度能否支撐到社區團購模式成熟,還有待檢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