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棒球的人宜靜宜動,高度專注、極速爆發,如此往復。”
在上海寶山楊行中學的草坪上,一群身著棒球服的年輕人頂著烈日訓練。這是一項人類為數不多需要戴皮帶的運動,也許是巧合,這類運動幾乎都是富裕階層的象征,比如高爾夫球、馬術等。在中國受關注程度最高的當屬高爾夫球,因為它經常伴隨著新聞和影視劇中的富豪一同出現,被視為成功人士的標配。

但棒球沒有那么幸運,不論是其代表的階層,還是在中國受到的關注度。這對創辦了Running棒壘球俱樂部的曹雷來說,是沒法改變的現實。
2010年,國內第一支業余棒球隊——彩虹棒球隊的幾位教練員與部分隊員組建了上海Running棒球隊,2015年改名為上海Running棒壘球俱樂部,曹雷是創始人之一。目前,Running已經在國內棒球愛好者當中有相當高的知名度,固定會員120多人,每年都會去國內其他城市參加友誼賽。

曹雷(正中間黑衣)
曹雷身材并不高大,但卻在小學時就被上海長寧區體校的棒球教練選進了區棒球隊,在此之前他從來沒有摸過棒球。九十年代初,整個上海只有各區體校有棒球隊,民間生活幾乎看不到棒球的蹤跡,這和1949年前后的上海完全不可同日而語。

曹雷的球衣是77號
棒球曾是第一屆解放軍運動會和第一屆全國運動會的比賽項目,1960年前的中國舉行過約10次全國棒球大賽,但隨著國內政治局勢的變化,棒球這項“從美國傳來”的運動逐漸退出賽場,直到改革開放后才艱難地復蘇。

上海棒球隊時期的曹雷(后排左二)
曹雷算是趕上這波復蘇的幸運兒,早早地開始了上午文化課、下午訓練課的日子,但他沒有因此愛上棒球,因為并不是他選擇了棒球,而是教練選擇了他來訓練。1999年,15歲的曹雷進入了上海棒球隊二隊,后又轉入一隊,生活愈來愈聚焦在體制內的棒球圈。如果沿著這樣的職業路徑走下去,他也許會成為一名棒球教練。
某個周末,本該在家歇著的曹雷被同學拉去打球。朋友所在的這個組織就是創辦于2001年的彩虹棒球俱樂部。在那里,曹雷遇到了自己的同門師兄楊敏教練——Running的另一位創始人。
業余愛好者在技術上自然趕不上專業隊出身的曹雷,但他卻意識到,原來體校之外還有這么多喜歡棒球的人,那份熱忱甚至超過了他。

從事棒球卻并不愛這項運動的大有人在。日本棒球運動員宮本慎也說,19年的職業生涯也沒有讓他喜歡上這個項目,每天都是為了工作來認真對待棒球。
曹雷對此感同身受。在學校里面對的是教練的教導和無盡的訓練,而在愛好者的圈子中,是他教別人打棒球,一種從未有過的成就感讓曹雷決定加入彩虹棒球俱樂部。這一次,他才真的愛上了棒球,而此時距離他第一次拿起棒球已過去了10余年。
退出了上海棒球隊后,曹雷與原彩虹棒球俱樂部的幾位教練員及隊員一起組建了Running。
“Running俱樂部是公益性質的,教練們和團隊管理人員都是無償的。”曹雷說。

后起的業余棒球俱樂部大多沒有教練,也很難租到比較好的場地。而Running的教練都是專業隊的退役球員,有教學能力,也有訓練比賽場地資源,這讓Running迅速聚集起了一批上海的棒球愛好者。正式隊員只要繳納600元的年費,其中包括了隊服、飲用水、訓練場地和打擊球道的費用。
也是因為Running的專業性,上海多所學校向Running俱樂部開放了棒球場地,并與之開展合作。在擔任華東政法大學壘球隊教練的三年中,曹雷帶領球隊收獲了一次全國冠軍和兩次亞軍。

這個成績對上海的民間棒球俱樂部已經很不簡單。中國棒球水平較高的地區主要在北京和天津,那里有更多體制內的專業隊資源,是傳統強隊的所在地。而上海的棒球力量近幾年則是從民間生長壯大,呈現出了追趕北方的勢頭。Running球隊現在每年都要參加國內業余俱樂部聯賽,為了培養梯隊,曹雷還會盡量把參賽的資格分配給新人。
但明眼人都看得出,在沒有足夠社會基礎的情況下,民間俱樂部沒有政府和企業的資金支持,很難實現持續運營。曹雷會從棒球器材銷售、青少年培訓和教練員輸出的盈利中拿出一部分補貼到俱樂部的日常開銷中。“也不圖什么,大家在一起開心啊。”曹雷說。

2018年初,國內知名的棒球類創業公司“強棒聯合”宣布獲得千萬級的天使輪融資,這對中國棒球行業來說是個好消息。強棒聯合的創始人孫嶺峰曾是中國棒球國家隊主力,他通過強棒聯合先實現棒球培訓產業化,再尋求開發更多元的業務。
曹雷也在期待著Running能受到投資者的關注,他知道看好這個產業的投資者必須要跟專業的棒球人士合作才能做好俱樂部。在上海的棒球俱樂部當中,Running的社會知名度夠響了,但曹雷還想把俱樂部做得更好,讓投資人能看到自己專業的一面——不僅能做好棒球教練,而且也是一名合格的商人。

曹雷說自己不久前開車遇到“路怒癥”的司機,雖然對方破口大罵,但他一聲沒吭離開了。因為他擔心如果事情沒控制好,會影響俱樂部形象。
性情溫和了,人也變懶了,曹雷現在更喜歡躺著和散步,似乎只有棒球可以讓曹雷不厭其煩地奔波。在這個剛過去的炎熱夏季,為了商議訓練基地事項,他幾次輾轉于大阪、北九州和福岡,希望能把更多喜歡棒球的中國孩子送到日本參加訓練。

跟錯失了十幾年時間去愛棒球的自己相比,曹雷在這些中國孩子身上看到了無限的可能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