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9日,華興資本在港交所更新招股書,增加了2018年上半年的最新業務數據。更新招股書意味著華興資本已經順利通過聆訊,港股發行即將啟動。
在更新的招股書中,一些新信息正透露出這個“中國新經濟金融服務第一股”的“實”與“勢”。
上半年業績全線飄紅
從招股書中更新的上半年財務數據來看,華興資本各條業務線的營收逆勢大增。
2018年上半年,華興資本整體營業收入由2017年上半年的5420萬美元增至1.08億美元,同比增長達100%,而同期經營利潤則達到2030萬美元。具體各項分部業務情況如下:

從上表可看出,2018年上半年,華興資本三大業務板塊營收同比均出現約100%的大幅增長,特別是投資管理業務板塊,營收規模已從2015年的全年不足千萬美元,飆升至2018年上半年的超2420萬美元,三年多時間增長近10倍之巨。
最新招股書顯示,這部分收入只是華興旗下私募股權基金管理的資產收取的管理費用,另外這些基金所投項目未實現附帶權益凈額上半年達到196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近95%。可以預見的是,未來隨著華興旗下私募基金所投項目業績開始釋放,又將成為投行業務以外的業績支柱。
值得一提的是,
2016年起獲得牌照培育起的華菁證券,從一開始就定位就有別于國內傳統券商,走輕資產運營模式,業務線也集中于證券承銷、結構化融資、資產管理及證券投資等多瞄準于A股新經濟企業潛在的需求領域。華菁證券于2017年12月完成股權融資后,凈資產達到28億元,同時引入江蘇交通、立白集團及新希望集團等重要股東,目前隱含估值約人民幣70億元。其未來在國內券商行業的崛起潛力已廣被認為不可小覷。
財務狀況穩健
近兩年華興資本在投行業務之外,開辟出服務新經濟領域的投資管理和華菁證券等新業務板塊,這些業務均需要投入大量資本,外界對于公司的財務狀況投入了諸多關注。但從華興資本招股說明書披露的情況來看,公司當前的財務狀況穩健有余。
例如在經營活動現金流方面,公司過去三年多時間始終維持較大正值,截至2018年3月31日,經營活動現金流凈額達到2205萬美元。盡管年內外匯匯率變動較為明顯,但對華興影響相對較小,公司手握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數額達到1.96億美元。隨著此次IPO所募資金到位,公司的現金流狀況想必將進一步夯實。

新經濟金融服務仍存“沃土”
根據長期獨立研究新經濟行業的灼識咨詢出具的研究報告顯示,中國新經濟的交易額已由2013年的0.4萬億美元增至2017年的1.5萬億美元,年增長率
37.1%,較同期 GDP 增長高出四倍以上。未來,預計新經濟交易額將持續增長,于2023年達到5.7萬億美元,同期新經濟GDP占比由2013年的
5.0%增至2017年的13.2%,預計2023年將達到33.5%。

可以預見的是,隨著中國新經濟的持續擴容,將有不少的新經濟公司破土成長并壯大。而當發展規模或階段達到一定水平后,這些新經濟公司通常會考慮進行上市或并購,為業務進一步增長提供資金,此時便刺激了對資本投入及量身訂制的金融服務的需求。因此,私募及公開融資市場提供的持續及多元化的融資渠道對新經濟公司的成長十分重要。
在灼識的研究報告中,為我們打開一幅新經濟金融服務市場未來的壯麗圖景。
到2017年底,中國公司進行的首次公開發售及私募融資的交易總值超過1,700億美元,進一步的數據顯示,新經濟投資銀行收入約占中國投資銀行總收入16.5%,新經濟投資管理業務的資產管理規模約占中國投資管理業務總資產管理規模24.1%,這意味著新經濟金融服務市場成長迅速且未來足想象空間。
新經濟金融服務從服務對象及業務范圍上,與傳統金融服務并無二致,都是針對企業、機構及個人投資者提供諸如融資及并購顧問、股權及債權承銷服務、銷售、交易、經紀服務及結構融資等一系列服務,但相比之下,新經濟的金融服務卻有著與傳統金服更加持久且多元化的“獨好”風景。具體來看:
顧問服務——新經濟公司從初生到成長,除了需要持續不斷的融資“輸血”外,還有著比傳統公司更旺盛的并購需求,因為并購是新經濟公司建立其生態圈的主要途徑。根據灼識咨詢的研究,過去5年,新經濟企業的顧問服務市場持續方興,預計未來5年復合增長率將始終維持在30%以上。

股權資本服務——新經濟公司多家“獨角獸”相繼亮相全球主要資本市場舞臺,IPO及上市后再融資等服務將成為剛需,這也將為新經濟金融服務機構提供長期的營收保障,且市場前景將維持穩健增長態勢。

機構經紀服務——新經濟公司的成長將持續吸引機構投資者的目光,上市公司股票交易相關的經紀業務將不再是傳統券商的天下,且由于滬港通、深港通、香港上市規則改革等政策變革,中國內地、香港和美國三地資本市場的有效互通將進一步增加新經濟上市公司股票投資的熱度。新經濟金融服務機構將憑借對于自身的優勢將分食股票銷售、交易業務及研究服務等經紀業務的“大蛋糕”。由此產生的傭金收入將成為新經濟金融服務商業績成長的新增點。

投資管理——2008年爆發全球金融危機后,亞洲(尤其是中國)的復蘇較北美洲及歐洲更為迅速,大量的投資機遇及理想的回報吸引各種私募股權基金、房地產基金、信貸基金、母基金、對沖基金、共同基金及交易所買賣基金等紛紛涌入以中國為代表的大中華區市場。資產管理規模的“雪球”迅速滾大,這讓眾多在新經濟領域深耕多年的新經濟金融服務機構紛紛覓得新的業績支柱。
以私募股權基金為例,據灼識咨詢統計,大中華地區私募股權公司的募資額由2013年約213億美元增至2017年約573億美元,4年時間“雪球”滾大近3倍,相應衍生的資產管理費也隨之“水漲船高”,且未來5年勢頭正勁。

個人財富管理——新經濟造富效應在過去幾年已在中國成為一大現象,新經濟公司在締造一個個有別于傳統模式的商業奇跡的同時,也造就了一大批行業人士的財富增長,由此衍生出的個人財富管理需求相伴而生。據灼識咨詢統計,2016年中國高凈值(可投資資產1000萬人民幣以上)個人數目達到約160萬人,約為2006年人數的九倍。
如此巨大的財富數字將為新經濟金融機構帶來多少服務空間?灼識咨詢的研究表明,未來5年,僅向上述個人提供家族辦公室及私人銀行服務而產生的管理費為就可達6.011億美元,預期該數字于2023年將達到18.494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為20.6%。
“蛋糕”雖誘人,但是否誰都可以分得一杯羹?在中國金融服務行業“馬太”效應漸趨明顯的的大背景下,這個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灼識咨詢的研究報告中,將先“分羹者”的先發優勢歸納為:行業洞察力、品牌知名度、具有里程碑式的交易案例以及多元化的服務種類。這些優勢顯而易見,是深耕新經濟多年的頭部機構才充分具備的。
在這些頭部機構中,橫向比較來看,華興資本的競爭優勢都是顯而易見的,如果僅以相關金融服務業務的市場份額這一指標來衡量,招股書中已展露無余。
從2013年至2017年,華興資本在顧問服務市場占有率高居首位,所占份額為16.6%。2017年當年,華興資本占中國新經濟私募融資市場份額13.7%,第二位占比為7.2%;作為新經濟并購市場上最大的服務機構,華興的市場占有率為12.4%。而一系列“里程碑”式的交易案例廣被認為是華興在新經濟金融服務領軍地位的最好見證。

過去13年間華興資本深耕新經濟領域,與中國新經濟公司共生共長,所積累的一系列先發優勢、經驗資源以及行業話語權,都將成為公司維持未來高成長性的堅實“護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