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在成功上市之后,還不到一個星期的時間里,拼多多所面臨的輿論危機,大概絲毫不亞于當時的趣店。
拼多多的股價,也一度坐上了過山車,險些跌至發行價,隨后出現反彈,美國時間7月31日報收于22.59美元。
時至今日,對于拼多多的質疑之聲仍然不絕于耳,但也不乏從國情、底層消費、貧窮等角度力挺拼多多之音。有自媒體人反思:“一群以自媒體自居的非用戶代替用戶去評判拼多多,顯然也缺少足夠的說服力。”
拼多多僅僅用了三年的時間,就能成功登陸美股,的確讓人羨慕嫉妒,外加一個恨字。
在力挺拼多多的聲音之中,總是有人習慣拿淘寶和拼多多作對比,淘寶至今存在大量山寨產品與假貨,為什么不能容忍拼多多?
當然也有人說,淘寶走過的坑,拼多多將來都要走一遍。出來混,總是要還的。
二
事實上,沙龍君不喜歡把拼多多比作淘寶,如果非要找出一個對標,或者非常相似的電商,或許聚美優品更為合適。
在這兩家公司身上,總有一些神奇之處:
2014年5月16日,31歲的陳歐成了紐交所222年歷史上最年輕的CEO。
2018年7月26日,黃錚在拼多多上市后身價達到138.5億美元,超越京東創始人劉強東。
兩個創始人都是80后,一夜之間擁有巨額財富。
2014年7月底,假貨風波爆發,讓聚美開始了連續4個月股價下跌的噩運。
2018年7月底,山寨產品問題爆發,讓拼多多開始了連續近一個星期的輿論危機。
同是電商企業,在享受了明星般光環照耀之后,也一起淪為了難兄難弟。
三年的時間,聚美優品市值從56.5億美元跌至3.4億美元。
三年的時間,拼多多的總市值達到了250億美金。
三年,好像一道魔咒。邁過去了,是坦途。邁不過去,也就沒有了回頭路。
三
曾經作為電商界黑馬的聚美優品,在經歷假貨風波后,一度被網友戲稱為“聚沒有品”。
如今回頭再盤點聚美優品的失敗原因,總是免不了提及聚美輿情危機中,兩次最為致命的事件。
一個是叫祥鵬恒業商貿的供應商,通過偽造品牌授權書和報關單等,在聚美等多個電商平臺銷售假冒服裝和手表。不幸的是,聚美優品成為了眾矢之的。
另一個則是一封無從證實真假的爆料郵件,稱聚美大牌化妝品都出自廣東某山寨專業地,假貨比例高達90%。無論聚美怎樣公關,輿論的天平始終沒有向聚美一邊傾斜。
聚美的衰落固然是由這兩次事件導致,但背后有著更為深層次的原因。在聚美的商業模式里,這三個矛盾是聚美注定無法解決的:
? 平臺低價與品牌高溢價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 自營串貨與官方授權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 線上定價混亂與線下成熟渠道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化妝品本就是非常特殊的品類,拿不到大牌授權的聚美,其代理商的質量與服務又難以保證,為假貨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除了極高的采購風險和管控風險之外,陳歐網紅效應衰退,小紅書等社區電商崛起,投資者信任耗盡,跨界轉型失敗…… 聚美的失敗,也少不了這些外部因素的加速催化。
作為電商節紅極一時的明星企業,聚美優品的衰落讓人噓唏不已。可是,優勝劣汰,商業法則本就如此。
四
從產品經營類目來看,拼多多是綜合百貨平臺,衣食住行樣樣有。聚美優品是一個美妝平臺,深耕女性經濟。
拼多多的邊界能力在理論上是無限的,一個品類出現了短板,另一個品類去彌補,這是綜合平臺優勢。而聚美優品并沒有橫向發展,一直聚焦在美妝細分領域。如若論二者的對決,其實是流量與品類的較量。
從運營的角度來講,拼多多又和傳統電商不同,在電商的形態基礎之上,拼多多更像是一個游戲平臺,用游戲思維讓用戶沉浸在貪婪小利的喜悅之中不可自拔。
聚美優品從一開就走上了網紅注意力的道路,用戶新鮮感過后,說走就走,不曾帶有一絲留戀。
表現上看,拼多多與聚美優品在經營上,沒有共同交叉之處??墒?,歷史輪回,又讓二者著實相似:
? 超低價獲取用戶流量
? 假貨山寨貨問題突出
? 危機事件頻繁爆發
? 上市后面臨營收壓力
剖開種種表象與問題不難發現,拼多多與聚美面臨著同樣的結構性問題,即如何解決與供應鏈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
黃崢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拼多多與用戶、商戶當前的矛盾是不可跳躍的過程,拼多多必須經歷。
為了維持超低價,拼多多必然要直面與供應鏈之間的博弈。擁有話語權的拼多多,到底是對供應鏈的過度壓榨,還是能夠幫助供應鏈有效解決過剩產能問題,或許這是決定拼多多未來能走多遠的關鍵所在。
那么,拼多多的未來想象空間又在哪里?這是所有人想要知道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