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國首例“撞庫打碼”案迎來刑事判決,一條由打碼平臺、“碼工”組織者、“碼工”三個層級構成的互聯網黑灰產業鏈,被連根拔起。這也是阿里巴巴運用安全技術主動發現并向警方輸送線索,進入刑事宣判的“撞庫打碼”第一案。
簡單來說,“撞庫打碼”就是一種盜取、破解公民個人信息牟利的行為。不法分子利用網絡用戶在多個平臺使用同一賬號和密碼的習慣,批量登陸賬號,盜取用戶賬號密碼并售賣牟利。在登陸時需要對圖片驗證碼進行識別(俗稱“打碼”),識別驗證碼的過程,依靠人工完成,這些人便是“碼工”。
據公開信息,我國“網絡黑產”從業人員已超過150萬,市場規模高達千億級別。
“撞庫打碼”這一典型黑灰產案的成功告破,得力于司法機關將法律與技術充分融合,快速、準確地研判新型網絡犯罪;而阿里安全運用技術,主動發現并向司法機關輸送線索,也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圖說:5月21日,全國首例“撞庫打碼”案在杭州余杭區法院宣判,三名被告人均判緩刑。)
互聯網犯罪正在不斷升級演化,打擊互聯網黑灰產業已經成為凈化網絡空間的重要任務。承辦此案的杭州余杭區檢察院員額檢察官表示:“互聯網黑灰產的治理離不開所有人共同參與,互聯網企業需要提供技術性防控,及時向行政監管部門提供線索?!?/p>
為了更好地打擊新型網絡犯罪,2017年4月,余杭區檢察院與阿里簽署《懲防網絡犯罪深度合作協議》,并設立“電商檢察聯絡室”,由檢察院分批派出網絡犯罪案件辦案骨干到阿里進行實地交流。
此次全國首例“撞庫打碼”案,正是阿里作為平臺聯動司法機關打擊互聯網黑灰產的一道縮影。此前,阿里安全已經通過技術手段,配合司法機關多次實現針對互聯網黑灰產的刑事打擊,如全國“組織刷單炒信入刑第一案”、全國首例“黃牛搶購軟件”案等。
這些案件的成功落地表明,面對新型網絡犯罪,司法創新愈發游刃有余;與此同時,一套以企業技術協助推動司法判例突破、打擊互聯網黑灰產的“阿里模式”也已經形成。
浙江大學光華法學院互聯網法律研究中心主任高艷東副教授表示,阿里安全輸送線索,協助司法機關打擊互聯網黑灰產,有利于訴訟審判更有效地開展,進而保護網絡安全,維護用戶利益。
“多起互聯網黑灰產刑事判決第一案的出現,具有示范效應和威懾效果,將影響司法系統對之后同類案件的處理,有助于對互聯網黑灰產進行常態化、制度化治理和打擊,實現社會共治。”高艷東指出。
據阿里安全相關負責人介紹,去年,阿里配合全國31個省(市)、6000余家單位協查調證,協查案件總量18.8萬起;協同全國19省(市)、140余個執法部門,推送線索打擊互聯網黑灰產人員1萬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