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初,在陳偉星和朱嘯虎吵得正兇的那段時間流傳出一種對于區塊鏈行業的判斷:這個行業要想真正改變世界,首先得有一個殺手級的應用,就目前的情況來看,只有“開會”符合這個要求。
雖然這種說法聽起來多少有些玩笑,但不可否認的是,從去年年底到現在,有關區塊鏈的大大小小的會議呈現出集中爆發的態勢,甚至連一些全球級的大會如博鰲論壇都增設了區塊鏈分論壇。
行業的火爆催生了一個奇異的現象,沒有任何落地的殺手級應用的區塊鏈行業,其相關行業大會竟然成了“紅海”。為了在這種環境中獲得更好的關注度,主辦方開始各出奇招,最為典型的莫過于前一段時間在澳門舉辦的“世界區塊鏈”大會。
這個由年初大火的三點鐘社群主辦的行業大會自然吸引了眾多的從業者、媒體參與,但是,這個大會最終留下的不是大佬的精彩發言,甚至三點鐘宣布上線官方網站都沒有多少媒體報道。
媒體和看官更為關注的是……放飛自我的阿姨們、100塊都不給我的網紅以及被寫錯的大會英文名Technology Reconstructs The Word。這些槽點的加入即便降低了大會的調性,但外界至少關注到了這次大會以及三點鐘社群的去向,阿姨們無疑成為當日最閃亮的星。

上述現象也從側面證明,在區塊鏈行業浮躁的環境的中,沒有點爆點是沒有辦法贏得關注的,大家都很忙,不把自己變成“笑話”誰會舍得發個朋友圈調侃一下順便在媒體群里分享第一手資料?
不過,像上述大會并非個例,5月28日,另一個區塊鏈大會就上演了有過之而無不及的一幕,竟然讓特型演員模仿開國偉人并說出了“以XX東的名義預祝大會成功”的臺詞。此事一出,不過一上午就炸了鍋。



對此,想必大家已經有所耳聞,筆者無需贅述,但更耐人尋味的地方在于事件的后續發展。
據傳,一些現場媒體在那位特型演員上臺時就察覺到了不對勁。當這位演員老師說出出位的臺詞并且相關視頻流傳、發酵之后,對偉人的“不敬”立刻讓媒體和嘉賓意識到再待下去或許就將面臨之前區塊鏈大會被警方叫停、帶走的風險。此時,這出戲也迎來了它的高潮:先是輿論對主辦方不敬行為的口誅筆伐,然后伴隨著活動即將被叫停以及相關部門的上門問候等傳言,媒體、嘉賓等作鳥獸散。傳聞,當日海南的各航班的機票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上漲,而本來就萎靡的幣市更是從穩步回溫中變成了下跌。

當然,最具看點的還是在火星財經創始人王峰在朋友圈一則聲明發布后,諸多媒體(主要是有合作關系的)也開始在朋友圈、微信群發布聲明與主辦方撇清關系,甚至,本來兼任主持人的某媒體創始人也堅決的與主辦方劃清界限,不在與主辦方合作。除了各種大同小異的澄清聲明,現場甚至開始出現摳logo的現象,當然,此事并沒有擴大,所謂的晚宴支持方摳掉logo也被主辦方解釋為主動更換展示物料。顯然,事態的發展超出了主辦方的預料和控制,即便之后發布了聲明,也被外界解讀為“甩鍋演員(許國祥)”。




不過,既然這是一出大戲,當然不只會是一方的單方面勝利。到當日下午,酒過三巡之后,本想坐等大會停辦的群眾并沒有看到預想中的一幕,所謂領導約談最后也是主辦方一則“詢問過后表示支持”的消息而實現了逆轉。總之,即便這個大會引起了相關部門的注意、第二天的活動也有相關領導親自坐鎮監督,在形勢上,主辦方完勝。


眾所周知,前一段時間暴漫的事情,導致暴漫全線視頻、產品下架,CEO任劍剛剛在烈士陵園道過歉,暴漫能不能重新上線還未可知。雖然此事逐漸冷卻,但影響卻不會這么快消失。而區塊鏈在國內本就是比較敏感的話題,94之后,大小會議都會注意規避各種敏感話題。就像何一之前所說的,政策的鍘刀還在,不要瞎搞。
實際上,這場大會在發言審核上確實存在巨大的失職,但其實作為特型演員的許國祥并非第一次以扮演偉人的形象參加商業活動,而由于此時的引起的爭議比較大,監管部門之后在輿論方面也進行了適當的冷處理。
發生這種事情和行業的浮躁有不可分割的關系,現在的區塊鏈,在實質的技術推進上其實并沒有多少進步,行業內的企業更多的是在試錯……以及騙錢。這個行業與錢的結合太過緊密,ICO甚至顛覆了傳統的融資模式,理論上確實實現了讓創業者站著掙錢。但是,在行業真正理性前,所謂站著賺錢,其實還是在“割韭菜”。
回到這場“鬧劇”,它其實算是目前區塊鏈行業大會的一個縮影,現在部分區塊鏈大會的干貨大同小異,甚至嘉賓都是同一批人,在沒有實際落地場景的前提下,只是講理論實在很難引起關注。
而另一個方面,由于行業的熱度過高,誰都想進來分一杯羹(包括媒體),所以,行業大會的質量難免良莠不齊。在熱錢大量涌入且行業接近紅海的情況下,出位的表演顯然是引起關注見效最快的手段。無論是“100塊”網紅的現身還是特型演員的出位言論,都是行業浮躁的集中表現。
另一方面,同樣屬于行業參與者的垂直媒體自然也多少會被整個大環境所影響,雖然傳統標準下的媒體對外的形象都是偏向客觀、中立、冷靜的形象,但自16年自媒體興起之后,傳統媒體的門檻早已不復存在。
現在的媒體,主要的指標在于流量,所謂的內容為王最終還是要為流量服務。而區塊鏈行業的火爆早已讓相關的垂直媒體稱為了紅海,追熱點、談合作,大環境的浮躁讓媒體疲于應付,焦慮時常伴隨左右。一邊是行業熱度不減,一邊是同質化嚴重,媒體的競爭空前的激烈,雖然大家在媒體群里其樂融融,斗斗圖、聊聊天一片祥和,但是誰心里都繃著一根弦,一旦有合作通知,大部分媒體從來都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先甩logo以示敬意。
在行業焦慮的作用下,媒體與活動方的相互審核接近于零,談合作時你好我好大家好,一旦出事,出現幾個表面兄弟主辦方也怨不得別人。畢竟只是萍水相逢,大家更多的是為了不錯過任何一個露臉的機會,而活動方也只是想爭取更多媒體的支持以展現自家活動的影響力以及多幾個傳播的渠道。
說到底,區塊鏈這個行業還不夠規范,也不夠理性,錢太熱、更本性的技術沒有任何推進、幣市起起伏伏無數造富神話刺激著從業者,到頭來,關注虛擬幣價格走勢多余關注技術,在國家幣鏈分離的大政策下,民間的區塊鏈項目仍然需要token做基礎,不能割韭菜,誰會關注你?
在這種環境中能獨善其身者實在太少,(包括媒體)誰都想在紅利結束前爭取到更多的資源、流量、關注度,可以讓自己在所謂的“野蠻生長”結束時避免被淘汰的命運。但捫心自問,僅憑利己心態真的能讓自己走得長遠嗎?
不過,往好的地方看,此事雖說有些打臉,但是之后媒體合作或許會更為嚴謹和正規,行業走向理性總是需要依靠陣痛才能達到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