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去年年底開始,區塊鏈跟隨比特幣等一眾虛擬幣的大牛市迅速成為國內新的風口。但俗話說得好,成也蕭何敗蕭何,當春節過后,虛擬幣市場在起起伏伏中持續走跌之后,區塊鏈的聲音也開始慢慢變小(相對滯后)。外界不少聲音表示,對于這種現象甚是欣慰,這說明行業在歸于理性,區塊鏈將迎來重生,如此種種,不一而足。
當真如此?
被八卦、活動&課程、古典互聯網攻占的區塊鏈
區塊鏈之所以能活起來,第一功臣可能要首推徐小平徐老師,之后就是3點鐘群把這星星之火演變成了燎原之勢,加之陳偉星、朱嘯虎撕逼事件的推波助瀾,區塊鏈幾乎在沒有多少人明白的情況下被迅速普及。
當然,這后面是以比特幣為首的整個虛擬幣市場的大牛市,在金錢的刺激下,區塊鏈得以成為眾多人口中的信仰。無奈的是,春節成為以3點鐘為代表的輿論熱度的頂點。春節過后,比特幣遭遇多次下跌,目前的價格已經處于去年11月以來的最低點。
幣價打破信仰,現在的區塊鏈已經難覓往日光輝。
3點鐘剛剛建立的時候,很多跟風的區塊鏈微信群出現,幾乎都在搬運王峰十問的內容,群內熱切的討論。現在,這些群大多數已經淪為文章、活動、課程分享的三不管地帶。


不過,與一些區塊鏈屬性較強的群相比,眾多韭菜聚集的微信群依舊每天在分享項目以及利好利壞消息,這些目的更為純粹的人,反而受影響的程度更小。
由于這段時間“鏈圈網紅”陳偉星與朱嘯虎這種級別的撕逼銷聲匿跡,外界連關注區塊鏈花邊的興趣也日漸消退。輿論開始逐漸回歸關注古典互聯網的八卦,比如張導出軌睡粉、比如阿里95億美元收購餓了么,多日未曾上頭條的朱嘯虎也第一時間發了朋友圈表示祝賀。而陳偉星,除了在活動上露臉演講站臺外,對于區塊鏈的推動依然停留在嘴皮上。

而且,如果不是和朱嘯虎撕X,或許外界并不會熟知這樣一位在快的合并前就已退出且堅稱永不套現比特幣的年輕大佬。外界對陳偉星關注度的下降,某種程度上也說明了區塊鏈熱度的下降。當然,區塊鏈熱度的下降與虛擬幣的行情密切相關,這一點,從百度指數就可以和清楚的看到。

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看出,在過去的三個月,無論是搜索熱度的上升還是下降,區塊鏈和比特幣的趨勢幾乎是一致的,而且,比特幣的熱度絕大多數情況下力壓區塊鏈。曾一度流傳的幣圈、鏈圈鄙視鏈實際上只是相煎何太急罷了。
區塊鏈熱度下降的另一個主要原因還是在于少了媒體的報道,并不是媒體不想寫,而是對于現在的區塊鏈來說,缺少頂級應用以及能被作為標桿的企業作為研究樣本,媒體只是去報道國內國際政策變動以及每天幣價變動并用什么流傳價值。
什么?大佬干活分享?連陳偉星都表示不需要讓普通老百姓明白什么是區塊鏈,只需要他們能體驗到就是成功,靠C端流量和B端服務存活的媒體在行業熱度降至歷史最低點的情況下又怎會在去做這種兩邊都不討好的搬運工作?與其生搬硬套,善于轉型的媒體自然會再次跟隨古典互聯網的熱點。所謂區塊鏈,等到幣價再次回歸20000美元的時候,我等再重出江湖也不晚。
或許,在目前的這段時間,被幣價低迷所影響的區塊鏈或許很難在與頻繁刷屏的互聯網八卦以及頂級合并案例相抗衡。
低迷就意味著回歸理性嗎?
不可否認,現在的區塊鏈確實已經遇冷,但僅僅因為各大微信群、媒體不再跟進、無人討論就認定行業進入理性發展期未免有些武斷。要知道,區塊鏈在很多人眼里,只是用來偽裝token的概念。
區塊鏈沒有殺手級應用、沒有獨角獸企業導致輿論討論乏力,未能進一步擴大,但作為離錢最近的代幣,依然是能讓參與者熱血沸騰的字眼。
如果深究的話,其實政策或許才是區塊鏈遇冷的關鍵,兩會前后,大多數依靠概念發幣的項目幾乎銷聲匿跡,但是,隨著交易所的出海,代幣存活的土壤依舊存在,比私募價格高出一倍的發行價是大多數投資人所追求的暴利,破發與否并不在他們的考慮范圍內,只要和項目組關系足夠硬,知道他們什么時候收割,至少五六倍的收益就已經攥在手里了。
這樣暴利的市場環境,行業真的能夠冷靜?所謂遇冷或許是政策趨嚴以及大多數空氣幣崩盤后所留下的后遺癥。
此外,如果市場足夠冷靜,那2018年第一季度ICO資金總量達32億美金的數據如何解釋,而且,1月和2月的每月資金募集量均超過12億美元。在O2O、共享經濟等等多個風口我們曾無數次看到這種瘋狂融資的壯觀景象,對于這種情況,我們曾習慣稱之為:野蠻生長。
說到瘋狂融資,不得不提年初剛剛冒出來的大批區塊鏈媒體,有數據顯示,包括金色財經、鈦媒體鏈得得、巴比特、虎爾財經在內的多家區塊鏈媒體都在今年第一季度獲得了從數百萬到超過1億人民幣不等的投資。這,能叫行業回歸理性?“新榜”也曾刊文稱,有區塊鏈媒體在閱讀只有200的情況下報價10萬,這,能叫行業回歸理性?

從另一方面來說,在區塊鏈這個風口,作為古典互聯網標桿性企業的入局姿勢也越來越讓人看不懂。
比如,自打百度搞了個萊茨狗之后,360、小米等大廠也在跟進,這個百度所謂的試驗性項目依舊是借鑒了國外的同類產品,最后,甚至連阿里這樣的大企業也搞了個和網易星球類似的產品,當然,阿里也曾回應稱這是幾年前的一款產品,可捫心自問,幾年前有多少人知道永久算力、POE、定量發行逐年釋放這樣的名詞和玩法?說不是跟風筆者是不信的。
而最根本的就是,被幣價牽著鼻子走的區塊鏈回歸理性的難度很大。
真正的理性,或許應該看看曾被奉為風口的AI,在行業浮躁期間,BAT三家也未能免俗的推出了智能音箱、大規模的搶占人才以及在硅谷建立實驗室。但當熱度消散,自動駕駛、語音識別、神經網絡等等都已開始進入實質性的落地研發階段。當然,AI能否創造一個時代仍是一個疑問,就像區塊鏈能否創造一個時代一樣。
現如今,很多參與區塊鏈、ICO的人,有的在談論愿景和信仰,有的人在談更為務實的收益,但幾乎所有參與者都認為,曾經錯過了互聯網,錯過了房地產,這次不能再錯過區塊鏈。也許,當參與者從內心改變這種執念才是區塊鏈真正理性的時刻。當然,首先要把最能撩撥參與者內心的虛擬幣與區塊鏈分割的更為清楚,相互作用減小,那些當真在踏實做技術的人才能被推倒前臺成為標桿,以此將行業帶向更為有利的方向。
可是,也有從業者表示:“沒有代幣,項目怎么融資?”
作為歷史見證者和親歷者,誰會想看到當區塊鏈泡沫破裂時,才發現原來所謂的信仰和未來只是空談,是被少數人用來實現財務自由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