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這段時間,國內包括央行在內的多個監管部門對于虛擬幣和區塊鏈的態度愈發明晰,
比如,剛剛卸任的央行行長周小川在兩會記者會上明確表示比特幣不能作為零售支付工具,并不喜歡這樣的投機產品。但對于區塊鏈,來自國家扶持力度不可謂不大,甚至雄安早已與螞蟻金服合作推出了區塊鏈的落地應用。
加上禁止ICO、推動區塊鏈行業健康發展,鮮明的兩極態度似乎已經決定了幣圈、鏈圈未來的命運,至少對于國內來說是這樣的。
當然,作為虛擬幣能在國內屹立不倒并持續擴大的決定性存在,交易所早就嗅到了政策的風向,幣安成為首個肉身出海的交易所,沒有出海的交易所,也開始由2017年爆發時的熱火朝天變成了2018年初的集體禁聲。
曾有某交易所的公關人員對筆者表示:“現在由于政策環境,所以已決定暫時不在國內發聲”
所以,當我們看到一些交易所在遭遇負面時,發聲渠道已經不是所謂的“官方聲明”,而是來自公司一把手的個人微信朋友圈。
當政策驅動的區塊鏈市場從混沌走向清晰時,沒有跟上幣安腳步的交易所也開始通過出海給自己預備后路。
今日,OKCoin宣布將在韓國開始營業,同時還獲得了韓國NHN集團的投資。目前,中日韓三國應該是虛擬幣最大的三個市場,中國自不必說,75%的算力占比足以說明任何問題,而韓國從之前傳言政府將禁止炒幣后20萬民眾請愿就可以看出韓國市場應該不遜于國內,日本則為Ripple.com貢獻了一的半流量(45.5%)。
如此看來,OKCoin也找到了一個比較不錯的海外棲身之所。在此之前,徐明星還曾在周小川講話之后立刻表態“隨時準備上交國家”,字里行間透露出極強的求生欲。
此外,如火幣這樣的交易所和幣安類似,早已在新加坡、香港、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設立了自己的分部,但與幣安完全屏蔽國內IP只做國外用戶不同,火幣依舊“堅守”國內市場,不過,自今年春節過后,火幣已開啟了日常404模式,以至于一些幣圈的散戶每每遇到都會驚呼“火幣要完”。

交易所的出來,政策是一大誘因,畢竟ICO被禁了,空氣幣、假項目、代投詐騙也讓散戶噤若寒蟬,政府對金融環境的整頓從來都是迅速而決絕,亦如當初的P2P、裸條。
交易所所選擇的出海國家普遍也是對虛擬幣持歡迎態度的國家,比如新加坡,早在去年就有報道稱該國央行已經開始試驗建立在以太坊上的國家數字貨幣,即便是監管,也是停留在“考慮”階段。
態度轉變較大的可能就是日本,在國內剛剛禁止ICO的時候,日本對于ICO的政策還比較寬松,因此才吸引到幣安將其總部遷至該國。
不過,隨著ICO開始被亞洲國家謹慎對待,日本的態度也開始有所改變,從之前的提醒變成了依靠立法監管交易所,尤其是日本最大交易所Coincheck價值5.3億美元的NEM被盜,讓日本國內對于監管虛擬幣的呼聲越來越高。
由此,早早出海的幣安也將經歷那些還在國內的交易所所經歷的政策壓力。
上周,剛剛從被黑客入侵的事故中恢復過來的幣安就收到了日本金融廳的警告信,日方以國內法律為基準,對幣安進行警告,還宣稱不排除會進行刑事指控。今天,日本金融廳的高層還曾表示,上述警告屬于嚴重警告,如果幣安繼續向日本用戶提供服務,將動用國際刑警追究其責任。
對于此事,幣安所做的只有宣稱正在溝通,希望用戶不要過分緊張,以及……將總部遷到馬耳他。
馬耳他對于數字貨幣向來比較友好,同時還成立了數字創新局,位于該國境內的E&S集團旗下的區塊鏈法律咨詢公司還獲得了當局的支持。總而言之,這是繼日本之后又一個數字貨幣的天堂,也是虛擬幣交易所理想的棲身之地。
可政策風險依然存在,最近的G20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上,各國財政部長&央行行長一致認為加密貨幣是資產而非貨幣,承認其提高金融經濟效率和包容性的優勢,但也對其逃稅、洗錢、恐怖融資等問題表示關注。G20成員國中包括歐盟,而馬耳他就是歐盟成員國之一。

當然,最終的G20公報也并未表示要對虛擬幣進行監管,只是表示會嚴密監控,這為全球的虛擬幣交易所預留了調整和改造的窗口期。
作為歐盟成員國之一的馬耳他,雖然對虛擬幣一直持開放態度,但若最終G20決定對虛擬幣進行強力的監管,位于馬耳他境內的幣安或許依舊無法逃脫此前在日本的命運。
區塊鏈和虛擬幣經過不到一年的蒙眼狂奔,無論是大佬還是散戶都已經認識到交易所是區塊鏈這個風口上一個特別的存在,區中心化的代幣的價值竟然需要通過這種高度中心的平臺來體現(上幣),甚至在此期間還存在一些外人看不到的灰色交易(付費上幣)。
當然,沒有一家交易所會承認付費上幣,就像沒有一家共享單車企業承認有挪用押金的行為,但當崩盤時,押金總是不翼而飛。
目前來看,各國對于虛擬幣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政策,即便日本等國家能夠引用一些法律條文、美國SEC大規模審查區塊鏈項目都不足以表明他們的最終態度,各國都在觀望中緩步前行。
而對于急速發展的交易所來說,這種環境才最為可怕,誰也不知道下一步是天堂還是地獄,連幣安都被各國搖擺不定的態度驅使著游走于各個國家之間,其他平臺又怎會幸免。
雖然外界質疑很多,但也并不意味著交易所只有消失區塊鏈行業才會迎來風和日麗,交易所是項目方觸達用戶的媒介,在融資、項目公開透明方面的作用還是比較大的,只不過現在好的項目很少、好的交易所也很少。
要想在目前這種“險惡”的環境中生存,必要的改造還是做的,公開必要的信息、利用區塊鏈技術對項目進行追蹤和溯源,以共識機制建立交易平臺、項目方、散戶之間的信任關系。
至于政策,只要大多數人民群眾支持,監管機構也不會一概而論。隨隨便便搞個付費上幣、交易回滾之類的騷操作,廣大散戶如何會信任,更何況掌握生殺大權的監管部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