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音樂峰會發布的《2016年全球電子音樂產業報告》顯示,自2012年以來,電子音樂的產值增長了60%,其中包括中國在內的亞洲和南美地區的一些國家成為了電子音樂產業崛起的新勢力。

和歐美的電音市場對比,我國的電音節觀眾承載力極其不足,據2015年的相關數據顯示,美國的電音節觀眾承載力高達140萬,而中國的觀眾承載力卻只有7萬。有數據顯示20歲到30歲的年輕人是電子音樂節的主要市場群體,占據整個用戶市場規模的大半壁江山。由此可見,中國的目標群體數量龐大,雖然中國電音現處于起步階段,但是在未來有望迎來爆發式發展。
速途研究院分析師通過對2017年中國電音市場相關數據的收集整理,并配合用戶調研,分析討論中國電音市場的發展趨勢。
電音旋律,在耳邊不停歇

由2016-2019年中國電子音樂線上播放量可以看出,2016年到2017年播放量呈上升趨勢,2017年的線上播放量較前一年相比,增長率達到38%,根據趨勢預計2018年,線上播放量能夠達到2800億次,到2019年將超過3000億次。播放量的顯著增長主要是由于電音愛好者數量的增加以及在線音樂是這部分人群接觸電音最直接的方式。
電音愛好者男女占比均衡

調查數據顯示,電音愛好者性別占比中男性要高于女性,男女占比分別為56%和44%。可見,電音節奏能夠帶來的刺激感更能吸引男性用戶。總體來說男女占比相差不大,這就使得中國電音受眾群體更加廣泛,不會拘泥于性別之分。
電音的懷抱,愛好者無法抵抗

近幾年來,愛好電音的群眾數量只增不減,以風暴電音節為例。根據2013-2017年風暴電音節參與人數走勢可以看出,電音節參與人數不僅在上升,甚至還一度出現爆發式增長。2013年,風暴電音節首次舉辦,2014年風暴電音節攜手百威為觀眾打造電音盛宴,使其影響力持續擴大。從2013年的2.4萬人到2017年的18萬人,颶風一般的增速令市場無法低估電音市場的發展潛力。
由表中可以看出,2016年到2017年,增速變慢,雖然風暴電音節在2016年開始拓展舉辦城市,但是其增長速度卻遠遠低于前兩年。電音所具有的特點,使得電音節的舉辦場地比較特別,但由于每個地方的政府、公安、文化等機構的法規或者習慣都不一樣,在交涉的時候會遇到不少限制,和政府的的溝通是最大的挑戰。
隨著電音的發展及電音節規模的擴大,政府的干預力度也將加大。這樣一來,部分音樂節的主題甚至部分音樂節都無法順利舉辦,對觀眾的吸引力減少,使得其增長速度變緩。即使這樣,其參與人數還是處于增長狀態,這也說明即使是政策原因也無法阻止用戶擁抱電音的心。
中國電音市場生機盎然

根據中國部分電子音樂廠商分布圖可以看出,中國的電音節分為引入國外知名電音節和本地原創兩種模式。隨著電音市場的不斷發展,資本在電音領域的布局也越來越廣。許多電子音樂廠商都已經獲得了融資,其中,摩登天空融資輪次已達到C輪。由于電音在國內還處于初步發展階段,使得電音節整體也處于起步階段。
現場時代的樂杜鵑電音節于2014年創立,第一屆就有4萬多人參加;艾唐文化旗下的風暴電音節于2013年在上海舉辦的第一屆電音節就吸引了2萬多人到現場。電音節的盛況,一年比一年令人咋舌。中國不缺少優秀的電音制作人,相信通過電音節來彌補俱樂部文化的缺位,能使他們有更多展現自己的舞臺。
電音節是重要推動力

電音節的規模和數量是活動承載力增長過程中不可忽略的推動力。根據2016-2018年中國電子音樂數量可以看出,中國2016年舉辦了34場電音節,截止到2017年,電音節場數增加至86場,根據趨勢不難預測,預計2018年,國內電音節有望突破150場大關。由于電音市場的發展和用戶基數的上漲,為了滿足更多需求,電音節場數的增加就成為了必然結果。
速途研究院分析師認為:中國的國情決定了許多音樂是無法輕松進入國內的,而電音相對比較安全,電音本身并沒有所謂的“原罪底色”,不會重蹈嘻哈受從天而降的政策監管的覆轍,使得曾經的輝煌最終幻化為泡影。不過由于國內場地的限制,導致電音節現場承載人數受到限制,此外,一些很有特色的電音節項目由于有安全隱患,在國內無法完全落地,種種因素都制約著電音的發展。
總體來說,在相對安全的成長環境下,并且自身所帶有的風格能夠淋漓盡致地表現年輕人瀟灑、追求個性的性格,這也使得電音很容易受到消費者特別是年輕人的青睞。雖然在國內沒有歷史文化的沉淀,但是越來越多的電音節、形式多樣的活動,以及蔚為可觀且穩定增長的用戶基礎,電音成為下一個細分市場的爆發領域是指日可待的。
嘻哈的突然落幕,在一定程度上也算是無意間給電音的發展讓路,使得原本要下注在嘻哈領域的資本開始投向電音,這一推波助瀾很有可能會加快電音揚眉吐氣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