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多年前,在廣西桂林的漓江畔誕生了中國第一部山水實景演出《印象·劉三姐》。此后,以“印象”品牌為代表的山水實景演出逐漸打造為國內知名文化品牌,并成為實景演出的成功案例。然而,近日關于《印象·劉三姐》項目“破產”的新聞報道將其推上“熱搜”。所謂“破產”,究竟是確有其事,還是另有所指?破產重整后,重整投資方如何創新經營?被“破產”的《印象·劉三姐》未來發展將會如何?1月31日,記者采訪了重整投資方北京天創文投演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天創文投”)董事長邢洪旺。
被“破產”真相—運營主體破產重整 演出正常
近期,由于巨額債務問題,《印象·劉三姐》的運營主體廣西桂林廣維文華旅游文化產業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廣維文華”)向廣西壯族自治區高級人民法院(以下簡稱“廣西高院”)申請破產重整。然而,有些報道將廣維文華的破產重整曲解為《印象·劉三姐》項目的破產,造成了讀者對這一節目的誤讀和唱衰。
《印象·劉三姐》項目組給予正面回應,并于1月27日鄭重聲明,《印象·劉三姐》演出一直在正常進行。導演組王潮歌也發文表示:“《印象·劉三姐》演出仍在有條不紊地進行當中,希望觀眾能夠小心呵護、關注好不容易經營出來的民族文化品牌。”
據記者了解,作為《印象·劉三姐》的運營主體,廣維文華在過去一段時間內處于資不抵債狀態,為保護《印象·劉三姐》這張廣西旅游的名片,廣西高院決定通過破產重整的方式處理廣維文華的債務問題。
在廣維文華的破產重整過程中,對《印象·劉三姐》的保護一直深受廣西地方部門重視。廣西高院裁定廣維文華進行破產重整的同時,還指導、監督管理人,加快推進安檢設施升級、設備更新、治理結構完善等工作,確保演出的正常運營,并為下一步項目的內容改造和品質提升奠定良好基礎。
《印象·劉三姐》演出及運營本身不會受到運營公司破產重整的任何影響,事實上破產重整是在法律及經營層面對運營公司的一種保護,相當于給了運營公司第二次生命,同時,對《印象·劉三姐》項目本身來說,百利而無一害。邢洪旺表示,由于原有股東債務纏身,沒有能力繼續升級改造,通過重整,天創文投將在資金注入、資源導入以及品牌推廣等方面進行一系列的布局,未來《印象·劉三姐》將會迎來新的發展契機。天創文投同時將充分發揮自身的資源整合能力,將項目打造成中國文化旅游產業的名片,進一步提升本土文化品牌影響力,并推進本土文化“走出去”。
自2004年3月《印象·劉三姐》正式公演以來,每年演出500多場,接待國內外觀眾100多萬人次。僅演出本身就提供了700多個就業機會,龐大的演出陣容多為當地漁民,“白天是漁民,晚上是演員”正是十幾年來不少當地漁民生活方式的真實寫照。當地漁民也因為項目的帶動實現了脫貧致富,探索出一條“精準扶貧”的新道路。同時,運營公司還專門成立了藝術學校,為當地及周邊很多貧窮人家的孩子提供了上學的機會。這些學生,白天學習專業知識,晚上參加演出,畢業后既獲得了學歷,又積攢了豐富的演出經驗。

過去幾年內,每年觀看人數基本上處于平穩發展狀態。2017年,《印象·劉三姐》總共接待160余萬人次,票房總收入2.1億元,凈利潤近1億元,創歷史新高。截至2017年12月31日,《印象·劉三姐》累計觀看人數達1611萬,累計場次達5860場。
《印象·劉三姐》不僅開創山水實景演出的先河,讓國內外觀眾領略到廣西民族特色的經典山歌和人文風情,并且結合旅游資源,有效地提高了當地群眾收入和經濟發展水平。
塵埃落定—重整方加碼入場 重塑知名品牌
記者了解到,天創文投除完成重整所需的資金以外,還將持續投入資金,用于《印象·劉三姐》項目的提升、改造。對于此次注資廣維文華,邢洪旺對記者表示,《印象·劉三姐》不僅是廣西的一張旅游名片,也是全國第一個大型實景演出,具有很好的影響力和盈利水平。
從內容而言,《印象·劉三姐》是傳統文化的代表,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從形式來說,大型實景演出是中國人開創歷史先河。因此,無論從內容還是形式上都具備投資價值。
作為一家創新型的文化演藝企業,天創文投未來也將致力于文化與旅游深度融合,在大型旅游景區運營管理、旅游產業鏈整合、中國傳統文化“走出去”等方面重點布局,實現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相統一,平衡發展的總體目標。
“更重要的是,我們還有下一步規劃,將《印象·劉三姐》打造成同時具備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文化旅游產品,既對當地經濟旅游產業有所改善和提升,又創造了一個全新的中國大型實景演出商業模式。”邢洪旺如是說。《印象·劉三姐》將迎來形式、內容、體驗的全面升級改造,進一步推動當地旅游產業發展。
在廣西高院的依法主持下,“失血”的廣維文華最終得以“止血”并“輸血”,這張靚麗的廣西旅游名片得以繼續健康發展,品牌價值將重煥活力。
據邢洪旺介紹,重整成功之后,《印象·劉三姐》的整體品質將得到提升,事實上,《印象·劉三姐》從誕生之日起,便是國內文化旅游產業的知名品牌,近年來,隨著國內消費升級時代來臨,《印象·劉三姐》無論從表現形式還是承載的文化內涵上,都會有更多可能。“天創文投將聘請知名設計公司對《印象·劉三姐》項目園區進行進一步的規劃設計,同時對燈光、音響等演出設備進行更新改造,此外,新增游客中心、停車場等硬件配套設施。在硬件提升的基礎上,關注觀眾的體驗感,提高服務水平。除演出本身之外,借助《印象·劉三姐》的品牌影響力,打造主題餐廳、主題酒店,開發文創衍生品等,讓游客在觀看演出之外,更深入地體驗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產品,促進二次消費。”邢洪旺說。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除了帶動當地旅游業的發展,《印象·劉三姐》讓國內外觀眾更直觀地感受到桂林的山水風光,更深刻地理解了廣西的人文風情。如今,《印象·劉三姐》已經超越了本身的演出價值,從演出到餐飲、住宿,再到就業、交通和藝術教育,它將產、學、研結合,打造出了更多的品牌延伸產品,呈現了一條完整的文化旅游產業鏈。
文化輸出—助力實景演出走出國門
邢洪旺介紹說,《印象·劉三姐》重整后的運營公司依然是廣維文華,重整只是針對股東進行更換,重整后新股東是天創文投,他相信,新股東的實力會讓《印象·劉三姐》得到更好的提升。
在邢洪旺看來,目前《印象·劉三姐》的主要收入來源是門票收入,深度開發還遠遠不夠,這主要表現為兩個方面:一是沒有對境外進行品牌推廣,作為一個深受國內外觀眾喜愛的演出產品,《印象·劉三姐》在這方面顯然是欠缺的,天創文投要嘗試輸出文化品牌,以豐富收入來源;二是《印象·劉三姐》自身的衍生開發程度不夠,僅依靠演出本身,場地內沒有相關文創產品的銷售和推廣,致使白天場地閑置,造成資源浪費。
對于重整后的運作模式,邢洪旺表示,未來要進一步豐富旅游產品,從文創產品的設計、開發,到特色酒店、民宿的品牌輸出,打造《印象·劉三姐》區域特色游,全面提升《印象·劉三姐》的知名度,擴大品牌影響力。“下一步,我們會引進一些合作伙伴,共同提升《印象·劉三姐》的品牌知名度。”邢洪旺說。

天創文投成立之初就是北京市文化投資發展集團與港中旅戰略合作及融合發展的實體平臺,其目的是發掘和創作更多的中國好劇目,并經由天創演藝之手,幫助它們走向市場并出口海外。對于剛剛接手的《印象·劉三姐》,天創文投對《印象·劉三姐》的發展又是怎樣規劃的?在邢洪旺看來,《印象·劉三姐》是廣西旅游的活名片,是有著巨大影響力的文化品牌,雖然歷經此次破產重整,但發展前景依然可觀。邢洪旺表示,天創文投對《印象·劉三姐》的發展有3個規劃:一是對園區進行規劃升級,對節目進行優化,提升服務水平。二是公司將依托深厚的演藝資源,在尊重和保留節目整體風貌的基礎上,為其注入時代新元素,在內容與形式上更加貼合時代發展,擴大品牌影響力,實現與國際接軌,使《印象·劉三姐》成為讓世界認識桂林、認識廣西、認識中國的文化窗口。三是天創文投將深入挖掘《印象·劉三姐》的文化內涵,加強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積極開發文創產品,使《印象·劉三姐》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
而對于《印象·劉三姐》走向海外市場,邢洪旺更是充滿信心。天創文投本身就含有中西方文化交流基因,其第一部投資的劇目《馬可·波羅傳奇》就體現了東西方文化的碰撞。“《馬可·波羅傳奇》在美國布蘭森白宮劇院連續3年演了近千場,創造了中國駐外(駐場)演出的紀錄,從這個角度來說,天創文投具有能夠使文化走出去,進行國際文化交流的基因,同時,我們前期也有在國外進行演出的經驗和團隊。《印象·劉三姐》又是非常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產品,所以通過對《印象·劉三姐》的升級打造及挖掘,憑借天創文投自身的優勢,未來沿著‘一帶一路’將《印象·劉三姐》輸出國外,天創文投既有這方面的計劃,也有這方面的能力。”邢洪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