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波過后,萬達步入了它的“而立”之年。
在1月20日召開的萬達集團2017年年會上,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用“非常難忘”形容過去的2017年。按照萬達披露的數據,2017年集團資產和收入同比均有所下降,原因是眾所周知的轉讓文旅項目和酒店資產。
但王健林在會上所做的報告中,依然強調萬達過去一年收獲頗豐,其中的關鍵詞是:海外資產僅占不到10%,而其心心念的輕資產戰略,更是已然“超出預期”。
事實果真如此嗎?據盎司君梳理發現,萬達在輕資產模式上主要依托合作新開萬達廣場,這種如王健林口中所言的“空手道”生意經,過去一年僅為萬達貢獻10億元的收入,不足總營收的零頭,而所謂“合作開發”,實則似一門生“宰”合作方的生意。
此外,由于前期積重難返,萬達目前的資產負債水平仍居高不下,按照王健林的說法,未來萬達將負債的主要手段仍可能是”處置非核心資產和股權交易“。在系統金融風控成為舉國大事之際,萬達靠甩賣資產降負債的辦法或杯水車薪,預計仍需“兩到三年時間,負債方可降到絕對安全的水平”。
玩“空手道”,輕資產貢獻收入僅為零頭
根據萬達集團披露的數據,其2017年全年收入為2273.7億元,其中商業地產收入1125.4億元。值得注意的是,在總營收占比一半的商業地產收入中,租金收入為255.2億元。這筆收入主要來自于萬達集團最核心業務的萬達廣場。
過去兩年,萬達廣場全面推行輕資產戰略。但數據顯示,2017年全國新開的50家萬達廣場中,輕資產模式的萬達廣場達到24個,但這種依靠合作輸出品牌來獲取分成的店面,在2017年僅為萬達貢獻了10億元的租金收入,占比全部租金收入不足5%,而在萬達全年千億元收入中的分量僅為一個零頭。這凸顯所謂輕資產戰略并非看上去那么美。
在2016年年會上,王健林曾將輕資產戰略比作“空手道”,稱之為最高境界的生意。尤其是合作類萬達廣場模式,依托對方出地、出錢、出力,萬達只負責設計、建設指導、招商運營,方面出“主意”,如此便獲得租金收入30%抽成。
數據顯示,到2017年底全國開業的236個萬達廣場中,有210個仍是重資產項目,且貢獻著絕大部分的租金收入。即便萬達2018年擬定了新開業50個輕資產萬達廣場(40個合作類)的目標,但粗略推算僅可為其帶來20多億元的租金分成收入,這在萬達2018年全年近2500億元的收入目標中,仍近是個零頭。
有資深商業觀察人士對盎司君分析,從過去萬達廣場運營的情況來看,其自持項目租金收入曾創下5年漲6倍的奇效,這意味著盡管重資產,但收入規模和增量都遠比所謂輕資產更可觀,且合作類輕資產項目,除了租金分成,無法獲得其他因項目衍生出的收入,規模效應無從體現,這可能就是所謂輕資產模式的悖論所在。
降負債靠甩賣資產 消化尚需兩到三年
對于當前的萬達來說,面臨的考驗或并非靠實際業績驗證其輕資產戰略的成敗,更重要的則來自于如何快速降低因過去幾年如泰山壓頂般積起的累累負債。按照業內普遍的觀點,過去的2017年,若不是及時處理旗下文旅和酒店資產回籠數百億資金,萬達的債務問題可能真的成為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而現如今,萬達的債務問題已化險為夷了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
在1月20日的年會上,王健林仍將“采用一切資本手段降低企業負債”作為萬達集團新年度最重要的任務之一。其手段仍依賴于“出售非核心資產、保持控制權前提下的股權交易、合作管理別人的資產”等等。
萬達集團眼下的債務包袱到底有多沉?關于此萬達并未披露具體數字。但仍有一些跡象可尋。就在剛過去的1月初,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惠譽將萬達商業地產股份有限公司評級下調兩個級距至垃圾級,稱該公司無法及時通過海外融資渠道提高流動性。
按照王健林的說法,未來“計劃用兩到三年時間,將企業負債降到絕對安全的水平”,這足以說明萬達目前的債務水平還遠未到安全線以內,債務警報可能隨時拉響。
在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被列為今年乃至未來幾年國家金融政策的主基調大背景下,曾被坊間盛傳連同國內幾家金融集團曾一并被列入風險排查名單的萬達集團,眼下依靠銀行信貸來償還債務已非出路,因此,靠變賣資產或股權來回籠資金可能是其無奈之選。
但問題是,萬達手中到底還有多少可供出售的資產?對此,上述觀察人士對盎司君分析,210多個萬達廣場是萬達的核心資產,不到萬不得已,不會動萬達廣場的主意。除此之外,商業地產、文化、金融和網科等業務板塊中或多或少都能騰出一些可以發揮的空間,而海外資產則可能成為排在前列的選擇。根據近期媒體披露的信息,萬達目前在著手出售位于澳大利亞和英國的一些物業項目及股權,其中“萬達·倫敦ONE”項目系其過去幾年進軍海外的第一個項目。

萬達網科或成“棄子”?
值得注意的是,在萬達集團2017年千億級的收入版圖中,其金融集團貢獻了321.2億元的收入,凈利潤更是超預期完成全年計劃的1961%。
據萬達集團官網披露的數據,萬達金融集團是其近幾年著力打造的金融資產,業務擔當為旗下萬達投資、百年人壽及百年保險資產管理公司三個主體。

值得一提的是,百年人壽保險公司系萬達集團2015年12月強勢入主的壽險集團,2015年百年人壽扭虧為盈,2016年凈利潤則達到1.68億元,其前景曾被王健林頗為看好。然而盎司君查閱天眼查等工商信息系統后發現,百年人壽最新的股東結構,萬達集團并未在列,第一大股東的位置疑似更替為大連港集團,而該公司實際控制人則為大連市國資委。
而據保監會披露的一項行政許可批復顯示,百年人壽2017年6月曾向保監會申請修改公司章程中的公司股權結構表,但盎司君查遍所有公開資料,未能找到這個股權結構表及相關內容。

上述觀察人士指出,萬達集團曾持有百年人壽超過11%股份,穩居第一大股東,且力推百年人壽業務發展。如果真是萬達集團2017年悄然退出百年人壽股份,亦可能是萬達集團彼時回籠資金的無奈之選。
無論萬達集團過去幾年在低調打造的金融帝國目前成效如何,其旗下定位于科技+互聯網板塊業務的網絡科技集團,過去一年發展則問題纏身。
本應成為萬達集團擁抱新興產業風口“主角擔當”的網科集團,卻在2017年底卻被曝出大幅裁員,業務模式不清晰陷入經營困境。在1月20日的萬達年會上,王健林談及萬達網科的現狀多少有點恨鐵不成鋼,并透露“今年上半年內因與世界級網絡巨頭戰略合作”。而在萬達2018年各項經營指標中,萬達網科并未開出營收目標,“戰略合作者確定之后,再來確定業務目標”。
事實上,早在2017年年初萬達網科就開始醞釀尋找資金“輸血”的計劃,但直到目前此事仍未塵埃落定。
“萬達網科的業務定位和萬達集團本身的基因并沒有多少傳承之處,且在互聯網經濟大背景下,其業務發展短期內無法擺脫‘燒錢’的現實,這對于本已債務壓身的萬達集團來說,無力為繼”,上述觀察人士對盎司君分析稱,如果萬達集團無法找到合適的戰略投資者,那么萬達網科有可能成為一枚“棄子”,為萬達紓解債務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