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篇名為《一年狂賣7.5億的洗腦神藥,請放過中國老人!》的文章引起了讀者們的廣泛關注。該文章質疑莎普愛思滴眼液沒有明顯藥效,卻在央視等電視臺過度宣傳治療白內障的功能,讓不明真相的消費者信以為真,帶來大量地非正當利潤,將莎普愛思卷入輿論的漩渦。
其實,早在2013年就有眼科專家提出莎普愛思滴眼液并沒有預防治療白內障的功能,但是莎普愛思依然大量投放電視廣告,宣傳其產品的“藥效”。我國藥品廣告虛假宣傳的問題一直存在,且屢禁不止,廣告費高、研發費低成為我國醫藥行業普遍現象。
藥企廣告投入高,為躲監管打“擦邊球”
莎普愛思是一家醫藥企業,其主要產品包括莎普愛思滴眼液,大輸液和頭孢克肟等。羽化財經在查閱莎普愛思的財報時發現,莎普愛思滴眼液的營收占總營收的60%,其廣告費用投入連年攀升。數據統計顯示,莎普愛思2014-2016年,廣告費用分別為2.1億元、2.4億元、2.6億元。
據羽化財經查閱資料發現,在269家A股上市的醫藥公司中,16家公司2016年的廣告費投入超過億元。從廣告費用占營收比來看,2016年一共有10家藥企的廣宣費用超過營收的10%,其中莎普愛思以27%的占比占據榜首,雙成藥業21%,江中藥業17%,桂林三金14%,吉林敖東12%,神奇制藥12%,珍寶島11%,漢森制藥11%,葵花藥業10%,特一藥業10%。
醫藥企業也是所有上市公司中,廣告宣傳費最高的行業之一,主要原因是,有一部分藥企轉型大健康消費,類似云南白藥、廣藥等,消費屬性強。2017年上半年,A股公司廣告宣傳推廣費用金額靠前的20家企業中,有9家是藥企的廣告費用甚至都超過10億元。
我國已出臺多部涉及醫藥廣告監管的法律、法規,但是在高額的利潤面前,企業就會想方設法頂風作案。不少非處方藥(OTC)的藥企為了躲避醫藥廣告審查達到賣藥的目的,使用存在誤導的廣告詞,有顛倒因果邏輯類的廣告、籠統描述癥狀類的廣告、夸大療效類的廣告、暗示試用人群的廣告等形式打“擦邊球”,最終受害的是消費者。
在管理嚴格的國外市場,一次違法會帶來高額罰款、導致企業遭遇信譽危機,甚至破產也不是沒有可能。在我國,藥品種類太多,又分中醫、西醫,兩種處方藥、非處方藥,標準是否有統一?很多模糊的界定給了不法藥企頂風作案的縫隙,只能依照藥品廣告審查發布標準進行處罰,但是也只是處以違法所得三倍以下但不超過三萬元的罰款,在高額的利潤面前,違法成本實在太低。
醫藥企業研發費用堪憂
與高額的廣告費用對比明顯的是,我國大部分醫藥企業的研發費用占比實在是令人堪憂。以莎普愛思為例,2016 年,莎普愛思的藥物研發費用只有0.29
億,白內障相關的藥物的研發費用僅有550 萬。
根據2016年A股各藥企公布的數據,僅有12家研發費用總額達到億元級別。其中恒瑞醫藥最高,達到11.84億元,而研發費用占營收比超過10%的僅有4家企業。
數據顯示,總體上國際新藥研發費用大約需要5億美元至10億美元,占營業收入的比例超10%。相比歐美大型藥企的研發投入,國內大部分醫藥企業的研發投入及占營收比例并不高。
一直以來,國內藥企相較于歐美的藥企研發費用特別低,研發水平也跟不上,很多國產藥品都是購買價格較低的、已經過期了的國外藥品專利,在國內仿制生產,但是藥物的價格普遍較高。
醫藥企業應該將重心用于研發、提高藥品品質上,利潤固然重要,企業的良心更為重要。醫藥行業應該整合資源,提升準入門檻,優勝劣汰,借助監管和人民之手,制止劣幣驅逐良幣的行為,將市場還給秩序,將健康給到人民。

藥品不同于其他消費品,它關系到人們的生命健康?,F階段,我國的醫藥行業的監管模糊,食品藥品監管部門、工商管理部門、涉及廣告投放的廣電部門都有監管權力,但是又難免會存在一些灰色地帶,使得醫藥企業有空子可鉆。
監管一直都在,今年8月,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辦公廳發布了關于加強網絡視聽節目領域涉醫藥廣告管理的通知:全面梳理網絡視聽節目涉醫廣告,立即清理虛假代言。2017年11月27日,湖南省食藥監局通報了33個藥品醫療器械保健食品的違法廣告。
面對高額利潤,“洗腦式”的虛假廣告卻變著花樣出現,這不僅需要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的監督,更需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嚴厲處罰涉事企業,提高涉事企業的違法成本,這唯一的辦法,沒有其他捷徑可走。
同時需要廣大消費者具有健康管理意識,學習基本的藥理知識,養成定期體檢的好習慣,在熟知自身健康狀態的情況下,才不會被“洗腦式”的虛假廣告蒙蔽雙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