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面針,是一種蕓香科植物,有行氣止痛,活血化瘀,祛風通絡,治療牙疼的功效,兩面針牙膏的名字因此而來。
“一口好牙,兩面針。”這句耳熟能詳的廣告詞讓一只牙膏風靡全國,在上個世紀一度成為國貨牙膏大王,市場占有率長期居于前三。以一支牙膏為支點,柳州兩面針股份有限公司試圖撬動大日化、生活用紙、甜味劑、醫藥、房地產五大板塊,誰曾想這種多元化發展戰略卻讓它連續11年虧損近11億,主業兩面針牙膏在市面上幾近銷聲匿跡。
2017年11月21日,鐘春彬辭去兩面針公司董事長、董事、董事會戰略委員會、董事會提名委員會的職務,再一次將兩面針拉回大眾視野,陷入多元化泥潭十余年,看似前進實則原地踏步,而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原地踏步無疑就是落后。重回神壇無力,兩面針真的命該如此?
說起兩面針的源遠,可以追溯到1941年的亞洲枧廠等5家小型私營肥皂廠,1956年這幾家小型私營肥皂廠經公私合營組成“柳州市肥皂廠”,1963年肥皂廠更名為“柳州市日用化工廠”,1978年其牙膏車間分離,單獨組建“柳州市牙膏廠”,這是兩面針牙膏問世的雛形,1980年新廠建成,研制成功第一支兩面針牙膏。
90年代初期,兩面針引進了當時國內牙膏行業最先進的制膏和灌裝機;1997年,兩面針又進行了一次大規模改造,把原來最傳統的制膏設備和包裝設備全面淘汰,引進了當時世界最先進的意大利和德國技術,也成了當時國內最先進的牙膏制造企業。
上世紀八十年代至本世紀初,是日化的黃金時代。那時候的日化行業還是國貨的天下,刷牙用兩面針、洗頭用拉芳、擦臉用大寶,本土品牌串聯起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公開資料顯示,2000年前后,兩面針的市場占有率長期位居前三甲,排在外資背景的上海中華、廣州高露潔之后,是民族品牌第一。數據顯示,2000年至2002年,兩面針牙膏的市場占有率分別為11.16%、14.22%、16.30%。僅在2001年,兩面針就賣出2.58億支牙膏,獲得銷售收入3.65億元。兩面針曾被稱為“最牛國貨牙膏”。
兩面針1994年改制為股份公司;2004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成為行業內首家上市企業。
2008年,兩面針新任董事長馬朝梅上任,讓兩面針的多元化向縱深推進。兩面針的觸角已經伸向口腔護理用品、洗滌用品、旅游用品、生活紙品、醫藥、精細化工、制漿造紙和房地產等多個領域。早在多元化戰略之初,就有投資者對兩面針的決策提出過質疑,但兩面針總裁林鉆煌在接受外界采訪時明確表示,“兩面針多元化經營不會拖累日化主業,相反,兩面針即將迎來反擊國際日化巨頭的最好時機。”
但事與愿違,多元化戰略讓兩面針的財務數據千瘡百孔。
財報數據顯示,2006年之后,公司的扣非凈利就開始長達近11年的不斷虧損,當年扣非凈利虧損2700萬元。2013年至2016年,每年的扣非凈利虧損都高達億元以上,2017年前三季度扣非凈利潤虧損7160萬元,總共加起來,兩面針最近11年來扣非凈利潤虧損額高達11億元。到2016年,兩面針的家用牙膏市場占有率卻不足1%。

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已然成為全球最大的日化消費市場。來自歐美各國日化大佬紛紛盯上這塊“大蛋糕”,火速入侵,國產品牌遭遇嚴峻挑戰。
外資盤踞下,國產日化品牌出現兩極分化的局面。一些牌子經不住外資巨頭的強勢打壓,轉眼銷聲匿跡,如羽西;一些牌子為了一線生機迫不得已委身于外資門下,要么變身洋牌子,要么被徹底雪藏,如大寶;而像百雀羚、六神等另外一些牌子,則抓住了機遇,尋求變革開始一場翻身戰。
這個時候,曾擔任柳工集團的副總裁的鐘春彬空降兩面針,出任新一屆掌門人。
鐘春彬在柳工任職期間,柳工的產值3年翻了5倍。這段傳奇經歷在鐘春彬的履歷上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大型企業管理經驗,落在迷途中的兩面針身上就是精細化發展主業。
鐘春彬一方面精簡產業板塊,讓兩面針重心回歸牙膏主業,提高經營效率;另一方面,推動兩面針品牌升級,全面提升品牌盈利能力。
然而,牙膏市場上各種功能型和高端型牙膏早已飽和,如云南白藥等品牌更受商超和專營店青睞,兩面針并未像預想的那樣重回巔峰。
與此同時,兩面針將目光投向了酒店,欲開拓其為重要銷售渠道。
雖然兩面針試圖通過鋪設賓館酒店用品市場來打翻身仗,但是挑選的酒店比較低端,牙膏短小,不足旅行裝,又屬于一次性耗材品,品牌曝光度不夠,客戶認知度被削弱,兩面針牙膏的銷量并無明顯好轉。兩面針在品牌和渠道的推廣優勢逐漸喪失,逐步被邊緣化。而隨著鐘春彬離任,兩面針能否沿著其在任時定下的戰略方向繼續往前也成為未知數。
從現金流方面來看,今年三季度的兩面針在經營、投資、籌資現金流凈額方面均爲負數,說明公司目前經營狀況不容樂觀,公司目前正在步入衰退期,產品的市場上擴張受到阻礙,而且公司一方面面臨著一定的還債風險,另一方面還要維持一定的對外投資,說明公司可能被一些投資項目拖了“后腿”,與近年同期相比對外投資數額減少,說明公司正在剝離這些投資業務,所以這些項目可能是主營業務之外的投資,由此可以推測公司的多元化發展影響了公司主營業務牙膏(日化)產品的經營,而對其他產業進行剝離說明公司正準備回歸主營業務的生產經營。但業績慘淡的兩面針面對強敵環繞的牙膏市場真的還有一戰之力嗎?

為解決公司的資金問題,兩面針對外多次出售股票,公告稱:支持公司經營發展,補充流動資金。可反映到財務報表上,則完全是為扭轉凈利潤的虧損。
早年兩面針投資中信證券,曾經一度是其十大股東之一。2007年,兩面針開始高位拋售中信證券股票,走上了一條賣資產的發展之路。
2011年,兩面針將1791萬股股票的賬面財富落袋。
2012年兩面針出售1498萬股,獲利1.18億元。
2013年拋售1732萬股,獲利1.49億元。
2014年拋售1000萬股中信證券,獲利約2.58億元。
2015年,兩面針再度拋售中信證券股票,換取1400萬元。
2016年,兩面針出售中信證券股票1162萬股,實現投資收益約1.6億元。
在日化行業人士看來,“這些年由于證券投資的分紅和股價上漲,出售手中持有的中信證券股票是兩面針凈利潤為正的慣用手法。而主業虧損嚴重的兩面針,手中若沒有中信證券的股權,估計公司早就面臨退市危機。一旦賬面出現問題,賣股票就可以立即補虧”。
一邊靠賣股票保殼,一邊還欠著債。目前兩面針欠柳州東通投資發展有限公司1.5億元,按理說這筆賬款在今年10月10日到期,但兩面針卻至今未還。
11月6日,兩面針發布公告報告其掛牌轉讓旗下一家蔗糖制造公司的進展情況,目前兩面針已與尚飛公司簽訂了關于該蔗糖公司的股權轉讓合同。此公告一出便引起了投資者的恐慌,兩面針股價一路下跌。
日化專家陳海超表示,一方面,兩面針品牌固化、老化,歷史經驗足,但產品策略不如云南白藥,產品創新不足,尚未跟上消費者的升級需求。另一方面,兩面針“不務正業”,靠賣非主業其他方面投資獲利保殼,而且多年來形成習慣。曾經的自救措施也未帶來應有的回報,企業的多元化戰略是失敗的。
“未來如果兩面針集中精力,回歸到主業牙膏上,營銷激活老品牌效應,煥發新生,機會還是有的。”陳海超表示,對于兩面針而言,很多消費者對其印象還停留在21世紀初,年輕消費者似乎并不買賬。
兩面針的官網上赫然顯示著企業品牌戰略定位:以大日化為核心的大消費大健康產業圈 ,三個關鍵詞是“以大日化為核心”、“大消費”、“大健康”。
不管是從企業的“大”來說,還是“大健康”這一熱度來說,兩面針都有重回巔峰的機遇以及積淀,但是落實到具體經營戰略上,卻仍是一個難題。或許正是因為拖著老字號沉重的外衣,才導致它在這個快消時代走的舉步維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