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隨著一碗小米粥,小米“第二總部”正式落戶武漢光谷金融港。此次小米、金山、順為三家企業正式入駐武漢,兌現了小米創始人雷軍在今年10月小米全球供應商大會上,所提出的“未來幾年時間里,小米將在武漢投入230億元,全面建設小米武漢總部,幫助家鄉發展得更好”的承諾。據悉,小米新總部也成為了今年武漢光谷目前在互聯網領域引入最大的項目。

此前,雷軍曾多次帶隊來放武漢考察,在重返母校武漢大學時,還留下“愿你走出半生,歸來依舊少年”的感慨。當然,促使雷軍這么做的,并非只是他那一抹鄉愁。
用買“豆腐”的錢買“肉”
與那些受迫于生活成本的壓力從而逃離“北上廣”的人相同,對于企業來說也會面對來自大城市同樣的“生存”壓力。
不僅對于北上廣深寸土寸金的地價來說,房屋水電的成本的增長本就非常高昂,而更為高昂的,則是大城市及暴增的人力成本。在暴漲的成本之下,企業開始向其他城市的擴張成為了一種發展的必然趨勢:一方面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另一方面,隨著擴張城市增多,對于企業業務的傳播推廣覆蓋由點到線、由線到面,實現事半功倍的效果。對于一些有生產業務的企業來說,將分公司直接建立在代工廠所在地,也便與供應鏈與生產的管理。

從年中智研咨詢所公開的《2017年中國各城市平均工資排行榜》中,北上深廣分別包攬了城市人均工資的前4名。其中,排名首位的北京更是突破了9000元大關,相比位列16名武漢的6331元要高出接近一半,而對于基層一線工人的收入更是相差接近一倍之多。
所以對于小米來說,在武漢設立第二總部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用人成本,相當于用買“豆腐”的錢買到了“肉”。
招商引資政策“送溫暖”
武漢的“第二總部”不僅為小米在人工成本上節約了開支,在水電成本上也是大幅降低了成本。除此之外,武漢、成都等地區近兩年來對于招商引資也在不斷加大投入以及鼓勵的力度。

以武漢為例,而小米所在的光谷金融港園區更是可以享受政府補貼政策建設規劃的相關后勤配套產業,相比之下綜合成本比北上廣深等發達地區地區可降低約40%。受到各種經營成本以及稅收政策紅利的吸引,截止今年1-10月,身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的武漢招商引資簽約項目投資便達到了16758萬億元,創歷史新高。
不只是小米,在企業擴張的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企業都將自己的“下一步”留給了二線城市,例如羅永浩的錘子科技也選擇在成都成立了新的大本營,乘上了資金和政策的快車。
帶動發展,走向“雙贏”
除了地理區位優勢以及政策紅利外,在雷軍看來,武漢的教育優勢和人才優勢也非常明顯。相比三四線城市而言,可快速招攬所需人才,讓企業快速投入運作,這對于“唯快不破”的互聯網行業來說至關重要。
而對于人才來說,能夠在當地獲得穩定的工作,獲得同樣的工資收入,相比旅居大城市的“北漂”生活,更有幸福感和安全感,也可以變相提高當地員工的穩定性。

總的來說,小米“第二總部”落戶武漢,在短期內可以享受各種政策上的減免,大幅降低企業擴張時成本激增帶來的陣痛;而從長遠來看,小米只是眾多招商引資的其中一員,隨著更多高新技術的企業的入駐,對于當地經濟以及文化發展有著明顯的推動作用,從而成為國內新的發展核心,實現企業與人才發展的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