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炒得沸沸揚揚的《芳華》撤出國慶檔一事,隨著馮小剛的一個哽咽鞠躬,華誼市值瞬間蒸發13億。籠罩在華誼兄弟頭頂的“馮小剛依賴癥”魔咒再次發作。
都說資本市場是敏銳的,牽一發而動全身。但梳理華誼兄弟近期的業績報告可以發現,華誼的命從來都不是拴在一部電影上的,更不在馮小剛身上。在某種程度上,華誼和馮小剛是綁在了一起,但實際上誰都決定不了誰。

改檔無礙馮小剛完成對賭協議
近兩年,與華誼兄弟之間的對賭協議成了馮小剛電影繞不開的話題。
2015年,華誼兄弟以10.5億元的價格收購東陽美拉股東馮小剛和陸國強合計持有的目標公司70%的股權(馮小剛轉讓公司69%股權,陸國強轉讓1%)。在此次交易中,華誼兄弟與東陽美拉及其老股東(馮小剛、陸國強)達成業績承諾協議,后者承諾的業績目標為目標公司當年經審計的稅后凈利潤不低于人民幣1億元,自2017年度起,每個年度的業績目標為在上一個年度承諾的凈利潤目標基礎上增長15%。該業績承諾期限為5年,自標的股權轉讓完成之日起至2020年12月31日止。
此前有媒體報道稱,馮小剛要完成對賭協議,《芳華》票房必須超過7億元。但這樣的說法遭到了《芳華》宣傳方伯樂營銷CEO張文伯的公開否認,并稱報道中存在“嚴重錯誤”。

來源:伯樂營銷CEO張文伯微博@張文伯伯
張文伯認為,東陽美拉要完成對賭協議,不會只憑《芳華》一部電影。他表示,東陽美拉投資的《火王》的預售收益帶來的利潤可能比《芳華》還要高。
同時,張文伯對臨時撤檔與票務平臺的預售成績低有關的說法予以否認,他表示“預售票房的高低與發行公司的票補策略有直接關系,誰的促銷力度大,下的9.9的票多,誰的預售成績就會相對更好一些,預售的票房與最終的票房沒有必然的對應關系。”
不過對于馮小剛來說,《芳華》的票房表現對賭壓力并沒有那么大。根據相關媒體估算,如果五年內拉美傳媒沒有任何收入,那么五年需要補償的現金業績總和為6.75億,按華誼兄弟10.5億元收購東陽美拉來說,馮小剛依舊是穩賺3.75個億。
在2014年華誼的20周年活動上,徐帆透露,馮小剛持有華誼兄弟的股票已套現2億多元,納稅就有4000萬元。除此之外,羽化財經在天眼查上發現,馮小剛的所有企業一共有16家,可以說是“不差錢”。


來源:天眼查
華誼“去電影化”,哪來的“馮小剛依賴癥”?
作為華誼兄弟的“老搭檔”,馮小剛此前的多部票房叫座電影均與華誼合作。2014年初有統計顯示,從1997年的導演成名作《甲方乙方》,到2013年的《私人訂制》,馮小剛當時已經為華誼兄弟拍攝的14部電影共獲得票房32.47億元,成為國內電影票房最高的導演的同時也給華誼賺了不少錢。
因此有媒體稱,“華誼兄弟的發展,一直跟馮小剛離不開關系,甚至犯上了很嚴重的馮小剛依賴癥。”
但事實并非如此,近年來華誼兄弟一直在強調“去電影化”,王中軍說華誼要成為一家全娛樂公司,而不僅僅是電影公司,未來電影、游戲、實景娛樂將成為華誼發展的三駕馬車。

華誼兄弟當下的影視作品儲備較為豐富,此次《芳華》電影的波折短期可能會對公司造成一定不利影響,但不會對公司整體發展經營有過多影響。
華誼2017 年半年報顯示,報告期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為146,586.38 萬元,比上年同期下降 0.15%;營業利潤為 61,929.24
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48.53%;利潤總額為 63,338.15 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38.00%;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凈利潤為 43,031.37
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 42.12%。
盡管電影主業繼續下滑,但在網劇、綜藝等互聯網娛樂業務、布局院線、以及投資上華誼也在尋求新的增長點。上半年華誼的品牌授權及實景娛樂板塊業務實現營業收入1.98億元,同比大幅增長77.54%。

事實上,即使沒有《芳華》,華誼兄弟近年參與的影視作品也同樣賺得盆滿缽滿。
2017年被稱作是“華誼兄弟的制作大年”,公司日前在深交所互動易平臺上表示,除了電影《芳華》以外,罪案動作片《引爆者》暫定檔10月27日,田羽生導演的《前任3:再見前任》暫定檔12月29日。同時,徐克導演的《狄仁杰之四大天王》已經殺青,管虎導演的《八佰》等影片將陸續開機。而和《芳華》一樣被寄予票房厚望的成龍主演電影《英倫對決》預計也將于國慶檔上映,華誼兄弟表示,《英倫對決》是其與STX公司合作片單中的一部影片,公司與STX將按照合作約定在全球范圍內對影片進行收益分配。
現階段關于《芳華》的種種猜測和斷論,無非是為影片吸引了足夠關注和曝光,到頭來你會發現,龍頭老大華誼并不會因為一部電影推遲上映導致虧損,而這也不是馮小剛第一次電影被臨時調檔。
所以,吃瓜群眾,看看就散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