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7日,2017第二屆中國金融科技大會在清華大學圓滿落下帷幕。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原副總裁、中國人民銀行原副行長朱民出席會議并致辭。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2000年圖靈獎得主、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交叉信息研究院院長姚期智,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講席教授、常務副院長、互聯網金融實驗室主任廖理以及來自螞蟻金服、騰訊、百度、京東金融等業界大咖出席會議并發表主題演講。同盾科技作為國內智能風險管理領域的引領者和重要實踐者,同盾科技創始人、CEO蔣韜先生應邀出席會議并發表演講。

本次會議由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主辦,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互聯網金融實驗室承辦。會議旨在探討金融科技創新發展以及實踐落地,從而把握發展機遇,推動中國金融科技快速向前發展。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發表了題為《金融科技再塑金融生態》的主題演講,他認為,金融科技對傳統金融機構或者對整個供應商、金融供給方面的生態沖擊和破壞是巨大的和顛覆性的。金融生態包括金融機構(供給者)、消費者(需求端)、市場的基礎設施、監管者和法律四個方面。其中,正在發生最大沖擊和變化的是監管和法律方面。因為金融科技的出現,監管必須從機構的監管走向功能監管。
中國互金協會會長李東榮就金融科技如何更好更安全地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促進改革開放提出了意見。李東榮認為,樹立正確的發展理念和價值導向,使金融科技創新不跑偏;積極構建風險防控和安全保障體系,讓金融科技的風險看得清、防得住;還要建立消費者保護和風險教育體系,讓金融科技的客戶懂金融、知風險;同時完善基礎設施和標準規則體系,讓金融科技生態更開放、更健康。
世界著名計算機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姚期智先生就金融科技中的挑戰以及計算機科學中哪些技術能應用在金融科技領域進行了分享,他提到了金融科技在中美的一些挑戰,認為美國是在一個成熟的市場中保守地前進,而中國在高速發展的情況下進入一個未知的領域。他介紹了三大計算機科學中能夠幫助金融科技的技術:人工智能和大數據、分布式系統的可靠性和一致性技術、密碼學。
在以金融大數據的發展與挑戰的主題論壇上,同盾科技創始人、董事長蔣韜發表了題為《智能風控創新將促進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的主旨演講。蔣韜認為,消費信貸現在面臨非常多問題。其中,風險包括偽冒申請、做虛假資料、內部欺詐、信用風險等。而現在中國有大量的信用白戶人群,同時跨平臺的負債非常嚴重,信息無法全面獲取,便會導致風險信息獲取滯后。

蔣韜提到,消費信貸面臨的風險主要體現在欺詐類風險和信用違約風險。不良率在商業機構等逐漸攀升,而在中國從事網絡欺詐的人,人群在160萬左右,欺詐產業鏈年產值大概是1100億。目前,在同盾的智能風控網絡里面,可以監測到100萬人的欺詐人群。其中,欺詐風險的工具和手段非常之多。包括申請行為分析、設備關聯、IP關聯與檢測、號碼檢測、虛擬機跟終端相關的檢測、地址相關分析、定位和歸屬頁分析。
蔣韜還介紹了同盾擁有2000臺物理服務器,超過上萬臺虛擬機,底層還搭建了分布式計算和實時計算,目前計算量非常之大,滿足了眾多客戶的需求。同盾是一個非常大的平臺,服務客戶的模型也是千差萬別。針對催收涉及個人信息隱私問題,同盾專門推出了新產品逾期管家,實現了智能化催收,根據個人不同的等級做不同的催收對策,最終幫助客戶降低催收成本,提升催收效率。此外,同盾還推出了基于數據分析的類似用戶價值挖掘的產品。
同盾科技一直專注于智能風控細分領域的創新,通過多種反欺詐技術識別欺詐風險,借助多維度數據識別信用風險,利用定制化模型提升風控效果,進而打造智能風險管理平臺。

值得一提的是,短短三年多時間,同盾科技已經走在國內智能風險管理陣容前列,已經為超過7000家機構提供智能風險控制與管理等服務,成功幫助客戶實現全生命周期風險管理。同盾自創立以來,始終堅持“跨行業聯防聯控”的理念,將人工智能與風險管理進行深度結合,客戶覆蓋非銀行信貸、銀行、保險、基金理財、三方支付、航旅、電商、O2O、游戲、社交平臺等多個領域。
未來,同盾科技將繼續深耕智能風險管理這一領域,借助自身優勢,不斷創新產品與技術,推動中國金融科技快速向前發展,助力國家金融變革,讓金融更好的服務實體經濟和助力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