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提到全面屏,可以說是今年下半年手機市場最熱的名詞之一,本周小米與蘋果分別發布了全面屏新品,vivo也將于下周發布全面屏X20。可以說幾乎大部分手機廠商都在等待全面屏iPhone推出后,一呼百應地發布自己的全面屏產品。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MIX2的發布時間早于iPhone
X,究竟是小米手中掌握著什么資本,才能讓雷軍可以自信到搶在蘋果之前發布新品呢?速途網認為,雷軍的“秀點”主要有三。
“秀”的是全面屏方案的提出
去年10月,小米發布了小米MIX手機,并拋出了“全面屏”概念,在短時間內震撼了整個手機的硬件設計界,也讓“全面屏”這三個字成為了隨后行業內趨之若鶩的外觀設計方案。
然而,“全面屏”不僅是外觀上的革新,內部元件排布以及軟件應用適配都是必須面對的難題。但“全面屏”已勢不可擋,所以從代工廠則是將長寬比18:9(或更長)的屏幕重新定義成了“全面屏”。

面對各式各樣的全面屏,人們反而對于全面屏的“起源”產生了疑惑。
雷軍本以為MIX可以成為一種趨勢,但是最終行業卻認為小米只貢獻了“全面屏”三個字。
在發布會上,雷軍用激動中略帶哽咽的腔調講述了為讓小米MIX成功推向市場,小米如何在谷歌郵件拒絕在先的情況下,前往谷歌總部取得當面同意Android系統的CDD要求,最終擁有更長比例、帶圓角“全面屏”概念才得以面世。
對于雷軍來說,在發布會上首先要“正名”的是,沒有小米在谷歌面前的爭取,“全面屏”概念便無法在安卓系統中落地。
“秀”的是對于渠道的掌控
在如今手機行業供應鏈高度集中的今天,如何生產出一款外觀獨特的手機,對于廠商來說反而越拉越難。想要完成一款外觀上與眾不同的手機,不僅僅是請來一位設計大師畫個圖這樣簡單,更難的是如何沖破供應鏈的限制,將產品投入量產。
去年對于小米和雷軍來說都是痛苦的一年,小米5長達四個月的處理器缺貨,以及陶瓷后殼版的難產,不僅讓讓小米的旗艦機錯過了銷售的黃金時期,還落下了饑餓營銷的壞名聲。
為此雷軍不惜忍痛將原先負責供應鏈的周光平調任CTO,親自掌管供應鏈。甚至在2017年初年會上,雷軍將供應鏈作為“補課”的重要一項。

而如今的小米MIX2,正是小米“補課”歸來,展示成果的一部作品:
不僅全系標配驍龍835處理器和圓角矩形屏幕,雷軍還將小米喻為“手機行業精密陶瓷工藝的推動者”,標準版全部搭載四曲面的陶瓷后殼。全陶瓷尊享版還玩起了“Unibody全陶瓷”的一體化陶瓷工藝,并將價格上漲到了4699元,不僅刷新了小米手機的售價紀錄,在所有國產手機價格中也進入了第一梯隊。
可以說依靠供應鏈的優勢,小米已經開始在材質上形成了“獨有優勢”,逐步依供應商成本定價的死局。為小米高端市場拉近與華為、蘋果、三星的差距提供動力。
“秀”的是面向新零售的渠道
小米MIX2發布后,整個行業并沒有對像前代一樣獲得一致好評,反而是獲得了一個毀譽參半的評價。
正面的評價在于3299元的起售價要比前代便宜200元,硬件規格也有所上升。

圖中左為小米MIX,右為小米MIX2
而反面的聲音在于“全面屏2.0”拉高了用戶的期望。在米粉理解里,海報提到的“一次趨于完美的進化”本應該是更接近100%的顯示面積,然而真機卻是“下巴”幾乎沒窄,而“額頭”因為增加聽筒反而變寬了,加之手機整體尺寸變小,邊框更加明顯。
除了“更寬”的黑邊,小米MIX2還舍棄了“榫卯”設計的全陶瓷中框,沒有搭載主流的雙攝像頭,降低了加工成本,更降低了量產的難度。
究其原因,從小米MIX到小米MIX2,少了“概念”二字。
回顧去年,市場上真正能稱得上“全面屏”手機品牌還屈指可數,小米的主要目標是靠“黑科技”給人以驚艷的感覺,樹立形象的意義遠大于銷量。
而今年下半年,全面屏幾乎成為了所有廠商旗艦手機的標配,市場留給消費者選擇的空間大大增加,小米已經不是全面屏的唯一選擇,為了為了搶占市場份額,小米MIX2量產勢在必行。
而小米“補課”的另外一項內容,便是“新零售”業務的發展。雷軍所提到的三年1000家小米之家的愿景,成敗的關鍵在于能否與線上同一時間買到小米手機新品。所以,小米新零售的擴張,也同樣刺激小米MIX2量產。

同天發布的另外一款產品——小米Note3則是新零售規劃更為淋漓盡致的體現,其與小米6同為2499元的起售價,除了換來更大名目的電池外,處理器從835變成了660,閃存從UFS變成了eMMC,中框也變成了更易加工的7000系列鋁合金。而競爭對手也從昔日強調性價比的互聯網手機品牌,換成了主打線下市場的OPPO
R11。
如果說,小米MIX開啟了安卓手機全面屏的潮流,拉升了小米的品牌形象,而等待小米MIX2的任務,則是如何從一款“概念”機,稱為一款大眾能夠買到的全面屏手機。

雖然小米MIX2注定沒有它的前代來得驚艷,但它卻解決了前代“買不到”這個最大痛點。或許當某天“社會我雷哥,人狠貨不多”成為歷史的時候,才是小米真正走向成熟的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