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內首個商用無人便利店繽果盒子(Bingbox)宣布完成A輪系列融資,融資額超過1億元人民幣,官方預計一年內會完成5000個網點鋪設。在此之前,F5未來商店也已經獲得了創新工場3000萬元A+輪投資。除此之外,娃哈哈也對外宣布要3年開設10萬家無人便利店,阿里在第二屆淘寶造物節上推出了首家無人超市“淘咖啡”。便利店無人化時代是否真的已經到來?

Amazon Go還在內測 國內無人店卻已花樣百出
關于無人便利店,亞馬遜早在2016年就宣布要推出Amazon Go無人便利店。在Amazon Go里,消費者第一次進店前需下載Amazon
Go應用,掃碼便可進、離店,店內無營業員,消費者完全自助式選購,然后店鋪再通過傳感器、圖像識別等技術將消費者選購的商品放入其手機購物車中,在消費者離店時自動完成付款,這也正是Amazon
Go主打的“Just Walk Out Shopping”(拿了就走)購物體驗。但由于技術原因,目前Amazon Go依然處于內測階段,沒有大規模推廣。
而在國內,也出現了類似于Amazon
Go這樣的無人便利店——TakeGo,同樣利用了各項智能技術,實現了消費者掃手進店、拿了就走、無需結賬的無人店智能化操作。TakeGo通過射頻技術自動檢測商品在貨架上的取下或放回,并在消費者的虛擬購物車中進行追中,消費者離店時系統會自動在其支付寶或微信上完成扣款,這樣,消費者無需手動支付就可以直接帶走商品。
以上兩類無人便利店最大的特點是,店內無人值守,系統也會幫助消費者自動完成付款,而接下來這些無人便利店則需要消費者在購物時掃碼付款。例如前不久在上海出現的繽果盒子無人便利店,消費者首次進入時需微信掃碼關注其服務號完成驗證,當消費者在店內完成商品選購后,收銀臺會自動完成商品檢測,然后消費者掃碼完成付款。除此之外,還有便利蜂、小e微店等無人便利店,而羅森也在2016年底開始嘗試無人便利店。
對消費者來講,目前市面上可見的幾款無人便利店,其“無人”之處主要體現在店內購物無營業員、付款無收銀員兩方面;在支付方面,除了Amazon
Go和TakeGo是系統自動在消費者賬戶上結算外,其他便利店都是需要用戶手動掃碼支付的;而在店鋪經營的商品種類上,與傳統的便利店商品區別不大,基本以消費者日常急需的飲料、食品、生活用品為主;在選址布局上,諸如小e微店、繽果盒子、TakeGo等都以中高端場所為主,而Amazon
Go、7-Eleven的無人便利店,目前還處于內測階段,并沒有實際落地。
它更像是放大版的自動販售機
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就已經有大型電商開始謀劃建立無人便利店,到2017年已經出現了好幾家不同模式的無人便利店。無人便利店能之所以受到資本的關注,一個很明顯的特征是它較傳統便利店在技術上有了革新,消費者在店內購物全程無人化操作。不過便利店之所以叫便利店,最重要的一點是要讓消費者便利,因此做無人便利店也得考慮選址、密度、商品種類、服務等方面的問題,甚至也要考慮消費群體和如何盈利等問題。
然而在筆者看來,盡管無人便利店擁有許多智能技術,讓購物無人化,但越看它越像是放大版的自動販售機。從商品種類上來看,目前大多數自動販售機更多的是售賣一些飲料、零食等商品,多布局在地鐵站或者一些商圈附近,而無人便利店則不同,它還增加了早餐、便當、下午茶、生鮮、生活用品等自動販售機少有的商品。然而,無人便利店中許多都是實體貨架陳列商品,存在貨架、貨物被顧客弄亂的情況,這時候就需要人力前去整理,自動販售機卻只需要完成不定時的補貨,無需再耗費人力進行貨架整理。
從布局、坪效上來看,目前大多數自動販售機多密布在地鐵站、商圈等位置,并已形成布局上的規模,以日本為例,曾以500萬臺自動販售機規模使年銷售達3000多億人民幣,即單臺占地僅1-2平米的販售機日銷售達168元,而無人便利店坪效如何目前還不得而知。相對于無人便利店來說,單個的自動販售機無論從硬件成本到運營成本來說,都會比目前的無人便利店更低。在防盜方面,盡管目前有無人便利店利用了新技術對店鋪實行智能化防盜管理,運營方遠程監測店內情況,但相較于自動販售機來說,這便增高了店鋪的防盜成本。
另外,從無人化程度來看,目前的無人便利店除了店內無營業員、無收銀員外,似乎并沒有哪里體現出便利店無人化,目前這些無人便利店依然需要許多人力,對店鋪進行遠程監控、人工補貨等,從這一點來講,可以說自動販售機其實早已實現店鋪無人化了。
在服務上,傳統的“有人”便利店往往能帶給消費者更多的情感服務上的體驗,而當便利店無人化之后,消費者面對的是冷冰冰的機器和商品,那么這和自動販售機購物體驗又有什么區別?對消費者來說,購物效率也是非常重要的。亞馬遜Amazon
Go此前因為技術限制,一個店最多20人同時進入,如果店內消費者或物品移動速度過快,系統將難以正常運轉,這也導致Amazon Go至今依然處于內測階段。
如今消費者不再只關注商品本身,也更關注消費體驗,尤其在新零售趨勢下,消費者更注重線上線下以及物流三者相結合的購物體驗,比如一些電商布局的線下店鋪提供周邊配送和線上下單等服務。而對于無人便利店來說,恰恰缺少了配送服務這一環節,這也讓其又多了一分挑戰。
近期,阿里巴巴在第二屆造物節上展示了“淘咖啡”無人超市,淘寶實名注冊會員可掃碼進入店鋪,選購貨架上商品,購物完成消費者只需通過兩扇智能門便可完成商品付款。然而,盡管“淘咖啡”突破了目前無人便利店的一些技術難題,阿里方面卻也表示,阿里目前暫時沒有將其商用的計劃,做“淘咖啡”只是阿里改造線下零售搭建的一套場景解決方案,是為了方便零售商未來更容易地開店。業內人士認為,無論是其他品牌的無人便利店還是“淘咖啡”無人超市,盡管降低了傳統便利店的人工、店鋪面積等成本,但反之而來的是技術成本的上升。
總的來看,無人便利店要想規模化發展,必然要降低其在技術和商品的管理上的成本,由于無人便利店對選址、消費群和售賣商品的類型等方面,有著比自動販售機和傳統便利店更精準的要求,因此,想要迅速規模化的復制的難度當然也就更大。目前,無人便利店給人展示出的更多的是黑科技,但不管是便利店、自動販賣機還是無人便利店,對商業投資者來說,投資無人便利店的最終目的是要通過它們來實現盈利,這就需要留出更多的時間和耐力,去探索一條讓無人便利店從黑科技概念轉向便利店的下一個盈利風口的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