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教育7月16日消息
報道/彭盼盼)7月16日,2017年在線工程教育國際論壇在京舉行。國內外知名教育專家、教師圍繞“鏈接未來:工程教育中的在線學習”進行了深度研討。

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學堂在線董事長聶風華
本次論壇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教育中心、國際工程科技知識中心主辦,學堂在線承辦,并且得到了聯合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的支持。

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教育中心執行主任袁駟
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清華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工程教育中心執行主任袁駟在開幕式論壇上介紹,自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的工程教育取得了顯著的成就。工程教育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培養了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大批高素質工程科技人才,有力地支撐了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發展需要。特別是為中國改革開放近40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做出了重要貢獻。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國“一帶一路”戰略的逐步實施,世界各國相繼推出工業發展新戰略,為工程教育發展提供了歷史性機遇。
中國作為工程教育大國,每年高校工科在校生數量在全球名列前茅,但是教育質量卻仍落后于美英等教育發達國家。教育部近期也力推“新工科”計劃。為了提高工程教育質量,培養更多優秀人才,學堂在線與全國工程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合作開展在線課程建設,協同推進混合式教學。
學堂在線依托清華大學的優質資源和混合式教學經驗,運營著全國工程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在線課程公共平臺(http://www.xuetangx.com/degreecourse)。目前,在40個工程領域中,已有28個工程領域開展了在線課程。院校和企業等29家單位提供了包括公共課、領域課在內的在線課程,其中,數學、英語、工程倫理等公共課程有14門、領域專業課程超過100門。
全球產業升級的驅動和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浪潮下,社會發展需要的技能不斷迭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如何變革教育?工程教育如何在新一輪科技和產業革命中立足?當今工程教育的教與學發生了哪些改變……圍繞這些問題,多名來自國內外工程教育的院校領導、科研教師等進行了主題演講分享。

國際工程教育學會聯盟主席Michael Auer
國際工程教育學會聯盟主席Michael
Auer認為,全球化對生活各方面都帶來影響,技術與數字化的發展速度非常快,全球市場正在經歷巨大的變革,我們需要更靈活和敏捷地應對變化。在除工業4.0時代,物聯網、互聯網、物理網絡安全體系、網絡安全、云計算及閉環的生態系統、可持續性、循環經濟等,都是將來工程教育需要的知識點。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
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主任李志民透過信息技術發展規律,解析時代對教育的影響。他表示,技術進步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驅動力。人類文明先后經歷了農業革命、工業革命,正在進入信息革命時代。他把互聯網時代的發展分為四個并行發展的階段:信息互聯、消費互聯、生產互聯和智慧互聯。
在他看來,歷史上每一次重大的技術發明總會引來教育大變革的討論。技術帶來教、學、考評工具、課堂結構和課堂形態的改變。但由于人們的思維習慣和行為方式,往往高估技術對教育近期的影響,而低估其對今后十幾年的影響。MOOC來了,并不是說教師馬上要失業了;但如果不重視和改變教師的工作方式,今后十幾年的確有可能影響職業生涯和事業發展。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以教師為本。工程教育中教師應該如何轉變教育觀念,創新教學?

國際工程教育學會聯盟前任主席Lueny Morell
國際工程教育學會聯盟前任主席Lueny
Morell表示,只有教育好21世紀的工程師,才能實現人類進步。大學工程教育不僅培養工程師,也培養領導者。

慕華教育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李衛平
慕華教育研究院院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教授李衛平現場解讀了工程教育中問題驅動的學與教。他認為,科學與工程有一定區別,科學是發現自然規律,工程是發明技術以滿足人類需求。科學中的自然規律有唯一性,但工程教育滿足人類需求的技術是不唯一的,很多條道路都可以滿足需求。
傳統高等教育是知識驅動,教師教學生具體學科的具體知識點。但是在人工智能時代,機器人在體力勞動方面已經代替人,很快機器人會在知識方面取代人或者超過人。如果再用知識驅動的學習方法,可能會面臨很大的問題。因此,我們必須在核心教育中進行基礎性的改變,
從知識驅動學習轉變為問題驅動學習。教師不僅要教會學生具體的學科知識,更要培養學生找知識的能力,甚至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創造新的知識。“知識驅動教育存在了太長時間,工程教育必須快速改變。我們做實驗探索,有一定成果,但是沒有進入到核心;在線技術能夠提供很多機會,但存在挑戰。”李衛平說。
對于技術與學習的辨證關系,美國丹佛大學副教務長Susan
Zvacek認為,不管是物理技術還是虛擬機器都不會影響學生學習成果。教師尋找易于學習的模式,促使學生就他們的學習成果不斷進行思考,讓學生之間互動,練習新學的技能,這與技術沒有關系。技術技術的確會加速學習過程,但不會影響結果。在他看來,應該用懷疑的態度對待技術,傳統教學與線上教學并沒有太大的差異,傳統的教學本身也有很多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