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網7月13日消息(報道 李雪萌)2017年已經過半,中國電影市場依舊低迷。除了春節檔幾部電影聲勢浩大之外,后續檔期內國產電影均沒有出現票房的集中爆發,而每年的暑期檔6、7、8月都是一年中最火熱的電影檔期之一,也是業界默認的“國產電影保護月”。在暑期檔內,進口大片會選擇性地為國產影片“讓路”,客觀上為國產影片創造了更為有利的環境。但自去年開始電影市場整體遇冷之后,國產電影不論在票房表現還是口碑,較進口片來說都不占優勢,即便有了三個月的優先政策,國產電影真的能擺脫進口片的壓制嗎?
2017上半年電影市場:國產片乏力,進口片“四兩撥千斤”
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國內電影總票房為271.75億元,較去年同期增長10.5%,這個數字還是比較可觀的,但這并不意味著整個市場已經從“寒冬期”走出來,反而,進口片正以“猛獸”之姿傲視中國電影市場,在與國產片的博弈中,牢牢占據了上風。


在今年上半年上映的221部影片中,國產片有169部,占比76%,僅收獲總票房的38.5%;進口片52部,不及國產片的一半,卻收割了61.5%的票房。在票房前十名中,除去春節檔《功夫瑜伽》、《西游伏妖篇》、《乘風破浪》三部影片之外,其余均為進口片,半年度票房冠軍被《速度與激情8》拿下,并領先第二名《功夫瑜伽》將近十億的票房。而春節檔之后,國產電影沒有一部破10億的作品,過5億的影片僅有2部,甚至在5、6月期間,國產片竟沒有一部破億的作品出現……


(2017年上半年電影票房前十名)
種種現象表明,相對于去年電影市場的蕭條,今年的國產片顯得更加凄涼了。
而從名義上進入國產電影保護月以來,國產電影卻依舊畏畏縮縮,沒有太大起色。6月至今,電影市場僅有一小部分小成本影片“試水”,依然沒能逃開被壓制的命運。幾部商業大片紛紛選擇調整檔期,《悟空傳》、《戰狼2》、《建軍大業》選擇在7月下旬上映,《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繡春刀》、《心理罪》等則集中在8月份上映,扎堆上映除了想要為自身選擇最有利的競爭環境外,多少有一些“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意思。
拿來主義:中方資本不斷滲入進口影片
隨著進口片在中國電影市場占據壓倒性優勢,不少中方資本也開始將手伸向這塊獨具潛力的市場。
今年年初拿下14項奧斯卡提名的《愛樂之稱》就是以進口買斷片的形式上映的。該片于今年情人節在中國上映,由電廣傳媒參投,卓然影業做宣發。另外,電廣傳媒與《愛樂之城》的片方美國獅門影業是合作伙伴,雙方已達成三年合作,共同投資制作約50部電影,涉及資金15億美元左右。合作期內,由獅門影業投資制作、發行的影片,獅門影業和電廣傳媒按照75%:25%的凈制作投資額投資。
另一家中國資本華樺文化則參投了全球分賬大片《極限特工:終極回歸》。華樺文化是美國電影市場(AFM)官方認證買家,這讓它在批片市場頗有主動權。華樺文化更強勢的資源是與派拉蒙影業、索尼影業等國際頂尖影視公司合作密切,華樺文化能參投它們的影片。
另外,中影集團從《速度與激情7》開始就參與了該系列的投資,今年在中國取得26.96億《速度與激情8》,中影投資金額約為1500萬美元。在電影行業“初出茅廬”的阿里影業,今年通過參投《一條狗的使命》,也獲得不少票房分成……
中國資本投資好萊塢影片,已經形成一股風氣。可以這樣說,2017年的中國電影票房,需要好萊塢大片所帶來的持續支撐,而好萊塢更需要中國市場和資本的投入。
地方保護主義:保底發行在“賭”些什么?
這幾年,保底發行成為國產影片比較流行的發行方式。制片方將影片拿給另一家資本方做保,以約定數額為標準,無論電影票房能否達到約定數額,制片方都會拿到相應份額的分賬,一旦超過預期,超過部分則由資方優先分賬。這樣的發行發行方式,其實更像是制片方為電影買了一份保險。
保底史上最成功的案例,是2015年底的《美人魚》,20億的保底最終收獲了33.89億票房,如此巨額的回報甚至還引發了導演周星馳與保底方華誼兄弟的一場官司。不過,這樣的發行方式畢竟風險太大,尤其是在去年大盤整體遇冷的情況下,保底市場幾乎是“十保九賠”。
但即便如此,在最近即將上映的影片中,還是有兩部影片選擇了保底發行,一部是《戰狼2》,由北京文化等作保8億,另一部是《繡春刀2》,被啟泰文化和影聯保底3.97億。
按理說,作為影二代的兩部電影,在第一部都取得不錯的票房成績與口碑的情況下,續集有望沖刺更高的票房收益,沒必要為影片買“保險”。保底發行的策略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出品方對于作品的不自信,而這種不自信或許并不是來自于影片質量本身,而是希望在整個國產電影冷卻期內,最大限度地保障自己的票房收益。
可以說,國產電影保護月只是在客觀上為國產電影提供了一個有利的競爭環境,但并不會完全阻斷進口片在中國電影市場的引進,國產電影要面臨的問題,除了好萊塢式的大片沖擊,最重要的是在自身質量上下功夫,否則,誰也保護不了那些“扶不起的阿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