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教育7月12日綜述 報道/吳梅)7月11日,中國互聯網協會主辦的2017中國互聯網大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舉行。在互聯網教育論壇上,學霸君創始人兼CEO張凱磊做了主題為“教育新物種——人工智能如何改變課堂”的演講。

2017年1月,“學霸君”完成由招商局資本和遠翼投資領投的1億美元C輪融資。在“AI+教育”方面,學霸君在數據和技術上的突破,讓外界認為學霸君是一家技術型企業,然而張凱磊卻表示,“學霸君不是一家技術公司,而是一家相比傳統教育而言的新教育公司?!?/p>
那么,這家新教育公司在智能機器人上做了哪些改進?其個性化教學未來的發展態勢是什么?又將如何達到一個新的制高點?
Aidam答題是一個計算而非搜索的過程
剛過去的高考讓我們難忘,而高考期間的“特殊考生”Aidam與6名高考狀元的比拼更讓人回味。在解答2017年高考數學試題中,Aidam用時9分47秒,成績為134分,而6名狀元的平均分為135分,雙方僅僅差距1分。
當再次回顧機器人Aidam當時的高考答題表現時,張凱磊在接受速途教育采訪時表示,有一個六分的題目,因為中學老師沒看懂其答案而被判定為錯誤。但事實上,Aidam答對了,它真正錯的是一道填空題和一道選擇題。也就是說,機器輸出的是“LaTeX”格式,即顯示公式,與公式原本的形態不一樣,致使老師無法理解。
此外,Aidam可以激活各個知識元節點之間的連接,有些神經元節點被高能化,有些神經元連接被弱化。一道題目可能會觸發多個知識元節點,題目越復雜,觸發的節點越多。
高考機器人在答題時不是一個搜索的過程,而是一個計算的過程,以及有限空間便利的過程。高考沒有一道單獨的題目是與題庫里已有的題目一樣的。所以對于高考機器人來說,在考試時需要重新理解題目,將自然語言轉化為形式語言,然后激活神經元知識點之間的連接,計算題目并得出答案。
個性化教學的演進路徑將是“L0-L5”
在互聯網教育論壇上,張凱磊提到了其研發Aidam的初心。2012年高考結束后,衡水中學一畢業生將自己高中3年做的所有試卷堆積起來有2.41米高,加上高中數學老師周海寧有針對性的教學,讓張凱磊覺得,“中學數學大概有3529個考點,平均每個做三四道題就夠了,總共有1萬多道題目,但是絕大部分學生面對的練習題有三四萬道,75%的寶貴時間都被浪費了。”
而學霸君研發的Aidam,就是想打造個性化教學,幫助老師和學生提升教學效率和學習效果。
個性化教學的過程包括四個方面,即批改作業、重點講解、個性化訓練以及針對性輔導。張凱磊認為,個性化教學是解決學業負擔過重,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突破口,自動解題是個性化教學的核心發動機。
像無人駕駛汽車一樣,學霸君對個性化教學進行了全新的測量,其未來的發展路徑是“L0到L5”的演進。
L1階段,作業跟考試信息數字化了,機器開始輔助老師做一些最基本的分析,學制仍是12年,考試制度依舊沒變;
L2階段,教學模式還是1對50,不過作業及教學開始出現分層化、個性化;
L3是個突破性的階段,老師可以跨班講課,學生可以有秩序的走班聽課,個性化分層更細化,逐漸出現非標準化考試;
L4階段,老師可以給更大規模的學生上課,學生可以在班級內會進行VR學習,根據每個人的學習情況,提供不同的教學內容。在這個階段也會出現提早畢業的情況;
L5是一個老師給10萬人講課,學習的內容將完全由系統推薦,進而達到完全個性化教學。
學霸君目前已經在部分學校鋪開了個性化的教學系統。張凱磊表示,“經過證明,使用這種教學系統的學校在一學期后,普通班已經開始挑戰重點班?!?/p>
由此可以看出,人工智能的個性化教學發展的紅紅火火,那么,未來人工智能能否取代教師呢?答案是否定的。智能機器人再怎么發展,也只能作為輔助工具而存在。
清睿教育創始人朱奇峰表示,alphago雖然戰勝了柯潔,但是它并不比柯潔聰明;機器人進行問題的解決時是借助它系統內現有的知識,而人類的思維是無限的;在100道題目面前,智能機器人或許只能記住題目本身固有的模式,但是在人類的大腦卻能根據這100道題目想到多種解題思路,或者進行更深層次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