磕機君碎碎念:
“賈維斯(J.A.R.V.I.S.)”即《鋼鐵俠》中托尼?史塔克制造出來的人工智能管家,意為Just a Rather VeryIntelligent System(只是一個相當聰明的智能系統)。

看過《鋼鐵俠》和《復仇者聯盟》的小伙伴,一定不會對“賈維斯”這個對鋼鐵俠托尼畢恭畢敬,分身當過反派奧創,且自己最終化身幻視的智能管家系統感到陌生。
伴隨著近五年來,互聯網行業對于人工智能以及云計算的大步邁進,智能語音助手作為人機交互的靈魂角色,也開始不再拘泥于智能手機,開始尋找新的硬件載體。智能音箱則成為了互聯網公司所競逐的“風口”之一。
國外的互聯網巨頭紛紛發布了智能音箱產品:從亞馬遜Echo,到谷歌的Google Home、微軟的Invoke,再到蘋果的HomePod,而國內百度、京東也早已進入戰場。

日前,阿里發布智能音箱產品“天貓精靈”,相傳騰訊的“耳朵”也已經在路上,預計8月或9月發布。
在互聯網企業的智能音箱面前,“賈維斯”卻有種小巫見大巫的即視感,它們不僅能像管家那樣購物、放歌、排日程,還能招貓、逗狗、哄孩子,仿佛當今科技與科學幻想之間,就差一個全息投影了。
短期爆發的市場
眾所周知,對于互聯網巨頭來說,提早布局智能音箱多是為了搶占其背后的軟件和服務市場,包含且不僅限于電商、流媒體以及線下服務等領域。不過,想讓音箱在這萬千世界中找出身為主人的你的聲音,在硬件上同樣不能疏于打磨。
例如蘋果的HomePod,其貌不揚的外形下,擁有8個揚聲器和6個麥克風組成的陣列,才可以實現360度遠場收音。

然而這對于硬件積累薄弱的創業公司來說,其復雜程度簡直就是一場噩夢,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采用元件供應商已經設計好的解決方案。
目前一線供應商中,高通和聯發科都已經開發出了自己的智能音頻平臺,具備一整套遠場麥克風系統,支持波束成形、回波消除等功能,并可以通過Wi-Fi和藍牙與手機或其他物聯網設備相連。擁有了幾乎“交鑰匙”的解決方案,不差錢的創業公司就能輕易地將智能音箱硬件生產出來。
巨頭們搭好舞臺,唱戲的并不僅限于這幾家。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智能音箱企業已超過50家。而且這還僅僅是個開始,伴隨蘋果等一系列消費電子品牌入局,智能音箱將很快成為一種潮流,并在短期內呈現爆發式增長。
VoiceLabs預測,今年智能語音設備的出貨量將達到2450萬臺,而市面上流通的智能語音設備總量將達到3300萬臺。這也意味著,2015年智能語音設備的出貨量為170萬臺,2016年為650萬臺。
先天不足難成大器

雖然智能音箱在國際上極具話題性,但實際上只是個叫好不叫座的產品。來自eMarketer的數據顯示,在今年一季度美國語音助手市場中,亞馬遜 Echo的市場份額達到70.6%,GoogleHome則占到23.8%,而其他廠商僅為5.6%。如此大的市占率,Echo兩年總計銷量也僅有1000萬臺。
更何況這還是在音箱強需求的美國,而在普及率較低的中國市場,目前已知數據中,出貨量最大的是靈隆科技旗下的叮咚音箱,(自稱)達到了100萬臺。這一數字僅為亞馬遜的1/10。
智能音箱能否成為未來智能家庭的中心呢?答案是否定的。

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語音助手+音箱”形態上的先天不足,由于音箱通常擁有一定的固定性,不能夠隨意搬動,即使目前原廠麥克風可以達到5米的距離,仍難以滿足如今人們房屋越來越越大、格局越來越復雜的現狀。而讓整個房間遍布“竊聽器”式的聲音采集系統,在安置成本與隱私保護上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論靈活性而言,智能音箱的實用度恐怕還不及前幾年紅極一時的智能穿戴設備。
而作為核心的語音識別系統,目前的語音識別率,國外出品的智能音箱大多不支持中文,而國內百度、科大訊飛等企業研發的中文稱已經達到97%的準確率,雖然3%的失誤看似很小,但以每天使用一次計算,每個月平均有那么一天因識別出錯而可能誤事,還要增加一步重新驗證的工序,讓語音助手所帶來效率提升大打折扣。

也就是說,各家目前的語音識別與語義理解的開發上,達到科幻片中“賈維斯”的境界至少還需要等上至少一年半載的時間。也許那時的市場早已恢復冷靜,而智能音箱只能作為配件淹沒于廠商的“Others”里。
一場寡頭的割據狂歡
雖然智能音箱無法成為真正的智能家庭中心,但對于互聯網巨頭來說,其核心目的,在于借力智能音箱的“爆紅”,為各自的智能語音系統打下用戶基礎。這背后,是一場互聯網巨頭提前開疆掠地,爭奪流量入口的狂歡。
雖然智能音箱恐無法成為未來智能家庭的中心,但對于互聯網巨頭來說,提前入局,只是未來在智能語音助手大潮來臨前,為背后的核心業務搶占流量入口。
例如亞馬遜、阿里、京東有一套完整的電商平臺,蘋果有App Store和音樂流媒體服務,騰訊背后是QQ、微信強大的社交網絡。
至于那些沒有靠山的,軟硬實力都與巨頭差之甚遠的創業公司,在智能音箱大潮退去后恐難以獨活。要么通過創新將自己“賣”個好價錢;要么委身于巨頭的平臺之下,依托平臺帶來的紅利為自己帶來一些硬件銷量。

所以,雖然互聯網巨頭不是“鋼鐵俠”,但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商戰中,巨頭們從智能手機開始,并將戰火延伸到了智能穿戴設備、物聯網等領域,足以見得語音流量入口的爭奪,很可能成為誰將成為下一個五到十年科技行業主導者的關鍵戰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