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18落幕,這又是一場電商平臺的爭霸大戰,截至2017年6月18日24點,京東累積下單金額達到1199億元;天貓方面,618當天剁手黨們5分鐘買了200噸奶粉,“618”“年中慶”儼然成了電商平臺們又一重要促銷節點。
618也是新科技+電商試驗場,比如無人機、無人車、機器人、AR均有亮相,你可能留意到,京東在“掃啊掃”入口中增加了“AR掃”,這種形式在支付寶、手機QQ等APP中已經上線多時。由于蘋果、Facebook、微軟、BAT等國內外互聯網巨頭們的青睞,AR迅速成為最熱門的新技術領域,打通線上線下、強互動、參與感等特點使其迅速席卷于廣告營銷領域,這其中也包括電商平臺以及自有電商渠道的品牌。

蘋果ARKit演示
AR掃一掃出現動畫跳轉至線上活動,是當下AR營銷最常采用的形式,但這并不是AR+電商的全部,事實上,隨著技術的成熟,AR正在從多個方面影響電商,不是未來,而是現在。
1、營銷新表達
在CMO們還沒有做好準備時,AR營銷已經席卷而來,從游戲《Pokemon
go》到支付寶AR實景紅包。而現在,幾乎所有互聯網大公司都沒能置身事外,這其中也包括國內幾大電商平臺阿里巴巴、京東、蘇寧易購、以及各大品牌。
1704年,第一支廣告出現,而在之后的300年中,廣告和消費者通過雜志、電視、電腦、手機等媒介“對視”,但從未打破其中的界限,而AR給了這種契機,消費者可以在真實場景中與品牌進行沉浸式互動,這也恰好和”線上線下、物流結合在一起的新零售“不謀而合“。而AR營銷活動的爆發效應也在給CMO們加碼,如典型電商平臺AR營銷活動,蘇寧易購聯合亮風臺推出的新年紅包“AR抓福獅”上線5天時間,參與用戶530w人次,掃描次數9650w次,分享超過395w。AR作為工具,正成為繼文字、視頻、H5等之后又一營銷標配。
2、品牌增值
今年4月,百事可樂升級emoji包裝,在其中加入AR元素,消費者打開騰訊QQ –
AR掃描包裝上的圖案,即能看到emoji動畫,歐拉雅、伊利、海飛絲等品牌均有跟進。
對于品牌主來說,AR不僅是一種營銷手段,也是品牌植入、傳播、重塑的二次過程,LOGO、產品包裝、線下廣告海報、以及其他周邊產品都自帶“互聯網屬性”,打開手機掃一掃,數字內容和真實產品無縫對接。除了自身的品牌主身份之外,電商平臺和商家有了另一合作契機,并把線上內容自動順延到線下。想象一下,如果喪茶想要大規模推廣傳播品牌價值文化,線上AR元素造勢,公交站、地鐵海報、商場大屏、地推傳單廣告掃一掃動態“喪”,加入交互,受眾自我形象植入“喪”場景增加沉浸感,通過電商渠道,喪茶銷售到哪里,廣告隨之到達,傳播周期及覆蓋場景無限延伸。AR對消費者注意力的吸引力,已有數據說明,5月17日,亮風臺在支付寶上線的“通信狂歡節”AR集卡活動中,三大運營商LOGO獲得1140多萬人次掃描,三大運營商LOGO能出現的場合可以極盡想象,這些場景也均成為活動覆蓋之處。
3、強沉浸感
今年初,成立一年的美國電商公司Apollo Box爆出了一組數據,AR技術讓其轉化率提高了25%,使用AR與否,消費者在應用中停留的時間為16分鐘
vs 6分鐘,這無疑也得益于AR的強沉浸感。
當下的銷售人員和營銷總監們,甚至CEO都在講故事,以提高用戶參與度和品牌親和力,網易考拉近期推出廣告語:王偉(XXX,最常見的中文名字隨機呈現),你女朋友喊你清空購物車,而AR本身就自帶故事屬性可以引導用戶深入可交互、游戲化內容中。在AR合影中,明星、恐龍或者其他虛擬形象在現實場景中可見,與真實人物如自己合影,虛擬和現實相互沉浸。
4、商品即創意
商品個性化被推崇已久,然受限于“個性化”一直是小量級市場模式,在AR到來的時代,能否暢想一下大規模個性化,產品即創意?在2014年的新品發布上,OPPO推出AR應用O-Video,從用戶定制與實景互動切入,支持用戶在常見的物品如吉他上疊加個性化內容,該產品基于亮風臺的UGC
AR技術。受限于當時AR的市場教育程度,以及流量費用等外部限制,該產品的引爆程度有限,但到現在,該模式已經被用在眾多AR內容中,產品涉及到各個種類,疊加的內容形式從音頻、到視頻、到動畫不一而足。
前不久的WWDC
2017開發者大會上,蘋果推出AR開發平臺ARKit,成為AR發展歷程中的重要事件,不僅意味著幾乎所有互聯網巨頭公司全部進入AR領域,也意味著AR內容生態有了爆發基礎,在日常物品、商品中增加AR內容與交互,實現商品即創意,并于品牌價值產品關聯,可以預見,這將催生一個巨大的內容市場。
Snapchat的AR功能支持用戶檢測到面部,并在上面加上實時濾鏡效果,成為AR
UGC的典范。在國內前一段時間火爆的美圖AR萌拍,也可以說是AR“個性化”內容的范例。

Snapchat:《史努比花生大電影》廣告投放
5、從二維到三維,現實融合
如果說基于2D圖像識別與跟蹤技術的AR是讓數字媒體內容“動”了起來,那SLAM(即時定位與地圖構建,單目SLAM是當下的AR技術趨勢)等新技術的完善則是讓電商從二維向三維過渡,“立”了起來,而這其中家居、汽車的應用則最為廣泛,例如宜家、寶馬等品牌,京東、天貓、汽車之家等電商平臺也正在布局。
掃描三維空間,進行環境重建,從而實現把真實物體的模型放置在真實空間中,虛實融合,在應用場景上即在購買家具等商品前,提前體驗將它們放置在房間特定位置的效果,這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大件商品電商的難題——高投入帶來的消費體驗的不確定。

AR家居
6、預體驗
AR在商品銷售中的滲透還包括試穿、試戴、試玩,高仿真模型再加上動態交互增加了真實感,如一直頗受關注的虛擬試衣、AR看車,據了解,某知名手表品牌正在合作AR手表試戴,這其中AR渲染引擎、Visual
SLAM空間感知、體感等技術的發展成為主動推動力。預體驗對電商的推動很容易理解,把商品和用戶的距離又拉近了一步,就差手感。
不容忽視的是,建模是當下商品AR預體驗的主要難點之一,需要對商品進行深度掃描再修復,用戶體驗越真實,對模型的仿真程度要求就越高,亮風臺為汽車之家的提供的AR看車支持,第一批只支持數款車型,后續才陸續增加。
7、商品自定義營銷,AR眼鏡進入
2017年CES
Asia上,AR公司亮風臺在現場開放體驗與美國衛浴品牌科勒合作的“AR混搭實驗室”,用戶戴上AR眼鏡,通過語音、觸摸板等交互方式,自主設計自己的衛浴產品,而借助3D
Mapping投影技術在墻面上的動態呈現則體現的是大屏互動營銷。
到現在,AR在品牌營銷、電商中的應用已經不局限于智能手機、大屏,AR智能眼鏡也正在介入,可能是更為智能的雙目一體機智能終端,也可能只是簡易版的AR盒子,畢竟中國的硬件市場發展勢態一般都遠超想象。
AR的實用性被業界公認,在電商中的應用也隨著技術、市場的成熟外延并且深入,除了上文中提到的7點之外,AR獨特的交互體驗也在創造性的建立品牌和消費者之間的聯系,在真實大范圍場景中的導航、導覽、產品介紹等應用也在拓展過程中,而對于整個產品鏈,你也許聽過AR智能物流。
新技術對于現有商業模式、生活方式的侵襲往往有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這一刻或許還嗤之以鼻、懷疑、暫時試一試,但有一天突然就發現這已經成為一種新方式,比如網約車、也比如現下正火的共享單車、AR,對生活的每一點小的改變都會成為一門大生意,而不僅僅是AR電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