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親節原來是八月八號,只因諧音“爸爸節”?
魯迅在做父親之前十年就寫了一篇《我們怎樣做父親》?
為迎接6月18日父親節,各大品牌紛紛借勢營銷上演“炫父”大賽,歌頌“爸”氣十足的辭藻鋪天蓋地,然而我們對父親節、對父親真的足夠了解嗎?在父親節來臨之際,UC另辟蹊徑,選擇以深度閱讀的方式,為受眾打開一扇認知世界的窗戶。UC名家專欄邀請十年砍柴、熊丙奇、端木賜香、宋石男等七位學者,圍繞父親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人設、以及父親的故事,多角度深度談論影響我們人生的至親。
端木賜香提出“階層父親論”,宋石男慣與父親為敵

不同于母愛如水溫潤,父愛總是如山般顯得沉默內斂。嚴肅、沉穩、頂梁柱等諸如此類“低調”的詞,是大多數人對父親的形容。但UC名家們對“父親”有著不同的理解。
端木賜香在UC名家父親節專題中提出較為新穎的觀點,認為“在不同的階層,有不同的父親與人設。”文章中,作者將知識分子魯迅與生活在底層的閏土作比較,認為身份地位的懸殊會導致父親對待子女的教育方式差別較大。“在階層固化、代際遺傳嚴重的今天,每個娃階層不同,父母認知不同,父設與人設皆不同。”身位女性,端木賜香對父親角色對家庭的影響更為在意,她期待更多中國父親能夠學會尊重子女甚至放飛子女。
另一位UC名家宋石男則從自身經歷開講年少時“與父親為敵”的故事。說是為敵,其實是一個少年對父親的認知從簡單淺顯,到深入透徹,最終繼承其精神風貌和價值觀的過程。在宋石男眼中,父親是一位“正直、易怒、嫉惡如仇,有布衣傲王侯的風骨”的人,但父親同樣是一位父愛常常蓄而不發,將愛隱忍表達的人。宋石男的故事折射了那一代知識分子的典型際遇,同時也是“父愛如山”的真實寫照。
而UC名家老朱煮酒(朱學東)則在父親與土地的故事中,描繪了一個勤勞務實、不忘本的農民父親。“在父親眼中,離開了土地的農民,剩下的就是等死。”這樣的父親在以農業為本的中國有千千萬萬,作者的農民父親身上烙印著千百年來農民文化的傳承,對土地的依戀和熱情。深沉大地一如父愛,在無言和執著之中守護一切。
從探討父親角色的普世價值,到講述親身經歷表達對父親的敬仰,UC名家由面到點,由點直戳內心,全方位多角度呈現了不常為人熟知的“父親”一角。
深度閱讀,UC名家提供更多種可能

人們習慣于定下節日對某種人、某種事予以紀念。相比一月前各大品牌歌頌母親節的盛況,父親節聲勢稍弱,但朋友圈亦不乏“曬爸”以表感恩的網友,品牌借勢同樣各顯其能。但當父親節過去之后,我們該記住些什么呢?
UC給用戶提供了更多元的選擇,通過UC名家專欄,人們可以從更有深度和內涵的角度,了解父親節,了解自己的父親,甚至是中國父親這個群體。張泉靈在微博發表“奇思妙想”,認為父親節應該是吐槽父親的日子,讓人們意識到很多父親跟只提供贍養費的前夫沒什么差別。名家們則從更深層的維度解構了這個社會問題,熊丙奇在UC名家的專題中介紹道,當下中國大多數父親在家庭教育中處于缺失狀態,但其在培養孩子建立規則意識、獨立自主等方面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他“呼吁父親回歸家庭教育”,并注重教育方法,“別讓孩子成為‘坑爹二代’”。
據了解,名家頻道已正式上線,目前UC名家專欄簽約入駐的知名專家、評論員達38人。UC名家通過產出深度閱讀的內容,為用戶打開了一扇認知世界的新大門。以此次父親節專題為例,UC七位名家或從專業角度,或從個人經歷角度,深度解讀父親“本色”,讓讀者深刻了解父親節的含義,以及父親一角承擔的家庭、社會意義,啟發人們對“父親”的思考,進而對生活的進一步理解。
移動互聯網信息流產品剛剛出現時,可閱讀內容相對匱乏,人們普遍對內容質量沒有更多要求,但隨著內容的井噴式增長,人們所能接觸到的內容越來越多,對優質內容的訴求也逐漸提升,UC名家就是在這個背景下應運而生,并成功聚集了一批行內頂尖的內容創作者,為UC用戶提供獨家的優質內容。知名時評人曹林、侯虹斌等人都在UC名家上寫出了閱讀量均突破100W+,進一步證明了“好內容在用戶當中是有市場的”。不難看出,除了泛泛地了解新聞時事,如今的人們也需要更高質量、更有深度的內容來開拓視野,增長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