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5月30日,2017智慧服務峰會暨第五屆軟件與信息服務國際企業對接會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登場!
峰會現場設置了主旨演講、焦點論壇、國際風向標和慧創者演講等多個板塊,圍繞“商業新未來:認知與體驗”主題,中國電子商務協會副理事長、大數據應用與體驗經濟研究院院長鄭硯農,京東云副總裁李琳,速途網絡CEO范鋒,微軟中國高輝,IDC中國副總裁武連峰,以及日本、印度、波蘭等國家的智慧服務業代表一起,展開了“智慧碰撞”。
特意奉上小編辛勤整理的主要嘉賓的滾燙觀點(此文為下篇),供您快速把握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的拉動下,帶給企業的跨界升級之道。干貨滿滿,值得細品,拿走不謝!
孫文亮先生(軟通動力信息技術集團副總裁):
公司成立16年來,從三十多人起步到今天突破了4萬員工規模,是軟件領域的老兵,是互聯網領域的一個新兵。現在,我們觸網的方式是做了平臺型業務:提供各類企業(用戶)需要的標準化或非標準化的產業信息服務,這個平臺對服務商也是完全開放的。
大家討論的智能制造也好,轉型升級服務也好,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能一步到位,也不可能一招通吃。只能一個個臺階往上爬,一個個階段往前走。因為每個企業的能力和特質是不一樣的。不要說工業4.0了,中國太多企業連2.0的水平還沒能達到。
處在1.0和2.0階段的企業,我們的企業需要補上改善管理的信息化工具的短板。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個階段是“利器”階段;到了3.0階段、4.0階段,可以考慮供應鏈上下游協同整合的方案,考慮邁更大的步子。
丁李明先生(日立解決方案中國公司華東解決方案事業部市場總監):
日立在零售領域的解決方案,主要是通過技術為零售賦能。在這些解決方案里面,有很多細節的其實是大數據層面的,比如物流、精細化、宅配等,還有人臉識別技術、AR技術等,日立的這些技術都已經在中國市場上應用。
舉例來說,我們怎么知道潛在用戶需要什么?這就是要通過技術手段來實現的,我們可以給每個消費者貼標簽,來分辨哪些人群喜歡肉粽子,哪些人群喜歡棗粽子,在哪個范圍內消費者更加集聚,甚至可以對人群進行臉譜認證、消費行為統計、智能分析,做到更精準。
當然,如果借助一些AR場景視頻、物流配送,還可以放大零售的銷售半徑。
大須賀正之(日本信息服務產業協會國際業務研究會代表干事):
今年4月份IDC日本就日本的IOT市場進行了預測,現在大概是5萬億日元,今后五年,該市場將要達到17%的平均增速,到2021年市場規模將翻番。
2016年日本市場投資方向40%都是硬件,但是到2021年的時候,硬件所占的比例要低于30%,增長的是哪些?是服務和軟件。各種企業級以及個人版的應用,還有安全軟件數據分析的工具,這些都是日本未來的增長點。
與此同時,日本的新技術、新應用和新服務的探索也會得到日本政府大力扶持。
SalengerKuma(NASSCOM,印度國家軟件與服務業企業協會代表):
不論是工業4.0,還是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一系列智能科技產業,從根本上來講就是給之前的產品加上了一個智能層,這個智能層主要是通過軟件發展為主導的。
作為軟件和服務的國際性協會,通過分析我們看到與新技術相關的創新企業,現階段發展十分迅猛,其中包括物聯網、大數據分析等等,AR行業以及與云計算行業的增長也很快。
中國在硬件層面是非常強的,在這一領域可以說是排名第一的國家,而且仍在加強。隨著中國社會不斷發展,未來對于軟件配套也會有很大的需求,我們相信通過NASSCOM與中國企業的合作,未來中國的互聯網以及物聯網的發展會有一個明顯的飛躍。
謝唐勇(波蘭駐華大使館貿易和投資促進處處長):
波蘭2016年的信息技術市場總值達80億歐元,最近幾年,每年會有5%以上的增長。
目前波蘭信息技術界最具吸引力的商品和服務的購買者是公共部門,政府和地方機構會經常收到歐盟用于創新方案的資金,行政和數字化部門也積極提高網絡供應,并努力幫助波蘭人發展在基礎計算等領域的技能,舉辦一些可以使波蘭人在這方面有所發展的項目和活動。
由于歐盟和波蘭國內對于創新的支持,為波蘭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條件,以便吸引信息技術領域的外國投資者。
陳利軍(Aika愛家科技創始人兼董事長):
愛家科技主要是做石墨烯纖維層面的應用。把石墨烯提純出來之后,應用在智能服裝、智能護具上,然后通過傳感器利用手機App控制這些智能產品材料的變化。
每一次生活方式的改善,每一次消費升級的到來,都要有一些驅動力,而基礎材料是這些驅動力的核心。工業時代的驅動力是鋼鐵、蒸汽機;二戰以后信息化時代的驅動力是CPU、硅、半導體。而現在的石墨烯正由于它的薄、透明、堅硬的特點,被用在信息發展方面。
自2004年被發現,2010年得了諾獎后,它在很多國家得到重視和發展。目前的石墨烯熱,有炒作之嫌,但它確實在多個領域有巨大的產業貢獻。
宋晶晶(上海凌韜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行業咨詢總監):
我認為數據是企業的核心資產,現在很多大企業也普遍意識到客戶的畫像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在原有品牌的基礎上孵化新品牌的時候。通過對老客戶需求的洞察和挖掘,新品牌就可以借助這些客戶標簽進行推廣和銷售規劃。這種積累也能夠讓企業積累完整的數據流,從而讓企業資產更加的活躍起來。
此外,通過客戶數據的全面積累,企業就能夠更好地為客戶提供服務,把用戶體驗做得更好,例如通過客戶分析就可以把客戶需要的商品和服務通過合適的方式送到客戶面前,實現情感的傳遞,這正是我們攻堅的核心問題。
陳慧華(碧艾爾時裝有限公司董事長):
現在大眾對于時裝的個性化定制需求非常強烈,不像以前是大批量生產,尤其是高端女士都追求個性化、單一化和私人定制,所以這就給服裝企業出了一道難題。
雖然電商讓我們省去了代理商的中間環節,但是與日俱增的人工、管理和培訓成本,讓我們不得不通過一切手段提高銷售,所以這就離不開大數據與營銷,此外我們會緊密地與IT商合作,實現銷售鏈條的最優化。
(以上為本次論壇部分嘉賓的核心觀點。根據現場速記濃縮整理,未經每個嘉賓做二次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