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途網上海訊
5月31日下午,由中國商業聯合會、中國產業發展促進會、華貿國際易貨交易所等主辦的國際易貨交易全球高峰論壇在上海舉行。出席嘉賓包括周道炯、原證監會主席、建設銀行行長;魏建國、原國家商務部副部長、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秘書長;周一平、原聯合國南南合作辦公室主任、聯合國秘書長南南合作特使;吳忠澤、原科技部副部長;尹成杰、原農業部常務副部長、國務院研究室副主任;周禹鵬、原上海市副市長,上海市現代服務業聯合會會長;徐蔚、二維碼“掃一掃”全球專利發明人、聯合國WADCC碼鏈研究院院長、發碼行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周金黃、原中國人民銀行支付結算司副司長;鄭楊、上海市金融辦主任等。作為會議主辦方、合作方參加會議的有,中國商業聯合會會長姜明、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王民、中國保護消費者基金會副會長譚新政,華貿國際易貨交易所總裁李晶等。

周道炯在演講中表示,千年之前,中國的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就是主要通過貿易,尤其是易貨貿易展開的。而今,在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下的國際易貨貿易將會迅猛地在沿線國家乃至全球展開。并與現貨交易和期貨交易并存、網絡交易、跨境貿易為平臺等的新常態、新實體、新模式、新流通、新科技為標志,掀開全球國際易貨貿易新的歷史篇章。
周道炯指出,一個現代的創新的國際貿易平臺和網絡不僅能夠促進中國經濟的轉型和去產能、去庫存,還能加快“一帶一路”布局戰略的實施,并且為“一帶一路”作主力軍。現代易貨對消化銀行不良資產降低銀行風險有一定積極作用。銀行信貸資產的安全性流動性效益性是保證國有資產不會流失的一個重要環節,現代易貨交易拓展了物流的方式和方法,使原本沉淀在銀行的不良資產成為隱形的物品超市,加快了資本的流動速度,減少了資本流通的環節,加快了貨物流通速度,使銀行對信貸資產的管理由過去的被動式監控轉為主動式監控,降低了信貸資產的風險,也為銀行消化不良資產找到了一條新途徑。
傳統的易貨交易模式面臨新的挑戰和創新機遇。近幾年來的現代易貨交易模式的探索和實踐應運而生,如火如荼。共享經濟模式、網絡空間技術,尤其是物聯網、區塊鏈、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和繁榮,為構建基于商流、信息流、資金流融合匹配的現代易貨交易平臺提供了堅實的科技基礎。全球500強企業80%設立易貨部,美國47萬家企業積極參與易貨交易,2015年度現代易貨交易已經占全球貿易總額的30%。
上海九頌山河股權投資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管金生在演講中表示,全球貿易分為傳統貿易和易貨貿易。傳統貿易運行良好主要得益于布雷頓森林體系及其后的WTO。“把游戲規則制定好,就有了良好的起點”,國際易貨貿易也要學習傳統貿易,制定規則是首要任務,再不斷進行磨合、完善。
本屆高峰論壇研討主題是“在新常態下,如何采用現代國際易貨交易創新模式幫助實體企業去產能、去庫存”。論壇將通過對現代國際易貨交易的新商業模式和技術創新方案作具體的理論和實踐闡明,以互聯網金融服務創新支持實體經濟、促進貿易與金融聯動的新視角,探索有效緩解企業庫存高、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的新方案,探討為去產能、去庫存搭建跨境平臺,尋求跨境貿易機遇的新思路。
在剪彩儀式后,總裁李今普發表致辭,并依次與WADCC(全球資產數字加密委員會)、五洲天宇、新光控股、中金全球簽約。周道炯對本次大會做出總結,指出本次大會對在新常態背景下探索新實體目標、新商業模式、新流通手段和新科技驅動有重要意義。
一個現代創新的國際易貨交易平臺和網絡,可以促進經濟轉型和“去產能、去庫存”。李晶在會中表示,交易所必須服務于實體經濟,易貨交易的模式對政府監管等各方面非常有幫助,希望能得到社會和社會各界的幫助。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飛速生長,催生了很多奇跡。今天,企業經營環境面臨巨變。當前的實體企業都在走出國門、都在擴大再生產、都在尋求長續發展、都在探索新科技應用,但面臨著諸多挑戰:跨境貿易結算匯率波動風險、外匯儲備不足、資金短缺、流動性不足且成本高、信息發布范圍狹窄效率低、價格發現能力差、交易完成質量和安全性不高。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我們渴望著一種新的商業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