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11日,大熱劇集《歡樂頌2》終于千呼萬喚始出來了。不同于第一季的高話題、好口碑,《歡樂頌2》已經播出1/3,豆瓣評分卻低至5.2,與上一季的7.3分有一定差距。其中關于現實話題的討論也遭到了不少人的質疑。


劇情牽強,場景浮夸,《歡樂頌2》成“低配版”《小時代》?
《歡樂頌》第一季和我們以往關注的電視劇不同的是,它是完全站在女性視角來講故事的。在第一季中,觀眾很難通過戲份多少來判斷誰是男主角,也正是這一點,讓整個故事顯得更貼近生活。再加上歡樂頌五美不同的生活背景與不同價值觀感情觀的碰撞,折射出的社會現實問題的確值得觀眾探討。
在《歡樂頌》第一季的結局中,歡樂頌五美的感情線逐漸明朗:小包總的出現讓安迪與奇點的感情告一段落;曲筱綃與趙醫生感情生變后迎來轉機;樊勝美家庭問題得到解決并甜蜜接受王柏川的追求;邱瑩瑩告別白渣男之后與IT男應勤暗生情愫;關雎爾經過考驗之后終于迎來轉正……所有一切都隨著新年的到來有了新的氣象。這樣的結局對于觀眾來說可以說是相對圓滿的。

而到了第二季中,整個故事開始進入到一個正常的愛情劇套路。為了使第二季劇情更加豐富,制作方在劇中加入了一些看似能引發足夠話題的“社會現象”。比如應勤在交往中得知邱瑩瑩不是處女而提出分手、小包總母親懷疑安迪是小三而反對她與兒子交往、樊勝美的家庭危機再度重演,復雜的家庭讓王柏川的父母不能接受她……
這些表面上的話題點,卻讓整部劇顯得有些強行加戲的感覺了。首先是有處女情結的直男癌,放在上海這樣的一線城市顯得有些不合適了。用70后的思想來衡量90后的愛情觀,這個話題引發的實在有些牽強。另外,在安迪與包奕凡的交往中,一些劇情的設計也很不合理。包母初見安迪時很滿意,但隨后僅憑魏太太的話就懷疑安迪是魏國強的小三并反對其與包奕凡交往,這時包奕凡完全可以向母親坦白安迪與魏國強的父女關系卻選擇隱瞞,讓母親繼續詆毀安迪,站在觀眾角度也不太理解這樣的邏輯。另外就是樊勝美的家庭問題,第一季中樊母的做法已經讓觀眾咬牙了,而到了第二季中卻依然在重復同樣的問題,顯得毫無新意,令人反感。
另外,關于劇中背景音樂太多,場景浮夸的問題也成為觀眾吐槽的對象。甚至有觀眾將其稱為“低配版”《小時代》,認為二者都有無病呻吟的通病。所以《歡樂頌2》雖然收視依舊強勢,但口碑卻大不如前了。
強行加戲,劇情注水,中國式季播為何屢戰屢敗?
一向被稱為“國劇良心”的正午陽光會在《歡樂頌》上跌了跟頭,這是很多人想不到的。
而為什么在《歡樂頌》這個原創IP已經獲得觀眾認可的情況下卻出現了口碑暴跌的狀況呢?這一點其實不難解釋。主要是因為《歡樂頌》第一季的結局開放性是不夠的。
之前提到了,《歡樂頌》第一季的結局相對圓滿,而其留下的缺口恰好能滿足觀眾對于故事的想象空間,那么這種情況下,觀眾其實已經能夠看出故事的最終走向了,而對于制作方來說,就等于要在既定的故事框架中填充故事了,這恰恰是成了編劇的桎梏。為了是劇情更加豐富,但又滿足故事的發展方向,機械式地填充讓劇情上出現了拼湊感,很多情節顯得不合理,《歡樂頌2》正是出現了這方面的問題。而這,也是中國當前很多季播劇面臨的通病。

電視劇分季播出方式來源于美國,近兩年才被引入到中國內地。中國觀眾熟悉的美劇基本上都是季播劇,例如《權力的游戲》《生活大爆炸》等等。而隨著季播方式的引進,原本中國電視劇拍攝續集的形式也逐漸向季播靠攏,兩者的界限已經越來越模糊,寬泛地說,季播與續集已經逐漸合一,成為“中國式季播”。而存在中國的季播方式也出現了兩種,一種是《蜀山戰紀》的分段播出形式,另一種則是《歡樂頌》式的續集形式。
2015年,《蜀山戰紀》嘗試在愛奇藝分季播出,每月一季,共分為五季付費觀看。播出期間,引發了一陣愛奇藝的會員集中增長,也成為愛奇藝津津樂道的成功案例。之后,《美人為餡》、《云巔之上》等劇也成功在視頻網站分季播出。不過,這樣的季播形式似乎更適合視頻網站的付費觀看,應用到電視臺的案例,卻出現了收視率口碑雙雙下滑的現象。典型案例就是《青云志》與《大唐榮耀》。
嚴格意義上講,這種視頻網站的中國式季根本算不上季播。這種形式下,制片方將已經制作完成的完整電視劇切割成兩部分,兩季電視劇播出的間隙大約都在兩三個月左右,這樣一來就破壞了電視劇的連貫性。而美劇真正的季播最快的頻率則是一年一季,邊拍邊播,以便根據觀眾反饋來設計劇情。這也就是為什么美國諸如《老友記》已經播出十季依然能夠吸引觀眾的原因。除了劇情銜接自然、情節豐富之外,觀眾的導向作用也很重要。
而像《歡樂頌》這樣的電視劇更像是中國早期拍攝續集的做法。在上一部故事相對完整的情況下,續集想象空間不夠導致的劇情注水成為《歡樂頌2》口碑差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