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至上海開幕第77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期間,海信醫療5月16日在上海召開主題為“精智改變醫療”媒體溝通會。海信醫療研發部副部長、數字影像所所長陳永健;復旦大學附屬兒科醫院小兒外科副主任董巋然;海信醫療總經理王士磊,共同探討如何用人工智能精準、高效輔助醫生診斷和手術;臨床中,醫生對精準智能技術的需求和應用以及未來如何用技術和產品助力醫院信息化建設等內容。

提及海信醫療,也許很多人并不所知,海信醫療成立不到三年,但用王士磊的話來說,海信集團最年輕的公司,卻承載了未來百億級的產業規模。王士磊表示:目前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已在多家醫院應用,輔佐醫生完成1000多例疑難病癥,尤其在連體嬰兒、小兒腫瘤等學科擁有重要應用價值。年初面世的移動護理終端和數字化手術室,是海信硬件研發+定制服務模式的代表,在醫院信息化建設中提供全院級、定制化解決方案。
針對“連體嬰兒”分離手術、巨大腫瘤患兒……未來醫生如何更精準地處理這些疑難手術,董巋然教授認為,借助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三維成像,對醫生的診斷和手術規劃具有非常重要的價值,將解決此前依靠醫生經驗進行判斷的不確定性,實現向“精準”的轉變。
據悉,2016年該院完成了國內第一例利用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海信CAS)分離連體嬰兒的手術,目前已經成功實施三例。陳永健介紹,以最新一例產后三個月連體嬰兒的分離手術為例,利用海信CAS本身具備的延展性,通過配準將相連的兩塊肝臟及其管道系統組合起來,幫助醫生實現了精準判斷并成功完成手術。
“計算機手術輔助系統或將成為未來疑難手術的標配。”陳永健表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受到追捧,但它僅是作為“工具”解決了手術的執行,相當于“手”的延伸;海信醫療利用人工智能技術,為醫生提供強大的外腦支持,解決“怎樣做”的問題,有效提高診斷效率和手術成功率,如在過去,手術根治率只有5%的肝門部腫瘤,目前可達到70%的根治可能性。
用五大核心設備瞄準醫生需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屆CMEF展上,海信醫療展示了海信精準數字化手術室系統。該系統方案包含五大核心設備,即CAS/SID 、智能中控、一體化工作站、專業顯示器、移動示教系統,全部針對醫護人員使用痛點:海信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CAS)和外科智能顯示系統(SID)通過對患者CT數據進行三維重建,幫助醫生進行手術規劃與手術模擬,實現“智能”和“精準”。

其中智能中控大小與電腦機箱類似,節省手術室空間,同時可以實現16路信號輸入輸出;嵌入式的一體化工作站配備了雙觸屏,一個用于本機化的操作,另一個用于與外界的交互;移動示教系統采用推車的形態,可以不用改造即容易地實現遠程手術指導、直播、示教、錄制,并可接入腔鏡、監護儀等設備信號;手術室顯示器按照醫學影像標準設計,能清晰顯示各類醫學影像,可以“一機四顯”,具有物理的四分屏,采用獨立分區設計;
腔鏡顯示器能夠匹配眾多一線品牌腔鏡,且采用了對置式的人性化布局。
王士磊還表示:公司的核心技術是背靠海信集團積累的圖像處理和數據處理技術,延伸至醫療領域從而實現“精準”和“智能”,最終定格“數字化手術室、醫用顯示系統、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和移動護理系統”四大產品線。其中“海信精準數字化手術室系統”將致力為院方打造定制式數字化手術室,融入了海信計算機輔助手術系統與外科智能顯示系統,未來將成為海信系統解決方案的主力產品。海信醫療的研發隊伍有大量來自美國、法國、日本的海歸人才,碩士及以上學歷占比超過80.9%。人才是海信醫療的立命之本,并計劃將于今年8月落成日本研發中心,進一步豐富和完善四大產品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