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忘初心,勇敢前進,“一帶一路”,我們一起走!
為響應國家“一帶一路”戰略,清華大學以“絲路新探”為主題,打造校屬海外精品支隊,其中東非社會實踐支隊一行17人順利完成“思路”之行。一起來看看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感……

東非大草原
“非洲雖然貧窮,但那是有希望的貧窮。”
“全球化,絕不等于歐美化,一帶一路上,有太多的機遇與可能性。”
“我正在申請去肯尼亞內羅畢大學讀碩士。”
“到了非洲,才發現中國這么強大,才發現祖國做了這么多工作。”
盡管已經過去三個多月,清華的十幾位學生聊起非洲之行,仍然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和興奮。非洲之行,在這些青年學子心中,扎下了根。讓他們年輕的心,有了新的方向。“一帶一路”的國家戰略,對于青年學生,再不是單純的文字和概念,而是實打實的觸碰。

和非洲小朋友握手
埃塞俄比亞,號稱“非洲最像中國的國家”,總統穆拉圖·特肖梅是從北京大學走出的元首。作為一個沒有被殖民歷史的國家,埃塞俄比亞有著自身的文化認同,與中國有著深厚情誼。肯尼亞,“非盟”的所在地,也是非洲較為發達的國家,與中國有著日益密切的經濟往來。

在內羅畢西站前合影
走進東非,行程從哪里開始呢?就從兩條重要的鐵路開始——
長達485公里的蒙內鐵路,從東非第一大港蒙巴薩連接至肯尼亞首都內羅畢,是中國援建的“東非鐵路網”的開端。

蒙內鐵路施工現場
穿越東非大裂谷通向印度洋的亞吉鐵路,是非洲第一條電氣化鐵路,也是中國在海外首條集設計、采購、施工、監理和融資于一體的鐵路項目。

亞吉鐵路拉布車站站臺

亞吉鐵路拉布車站內景
“火車開出市區,兩旁就是貧瘠的郊外,穿行而過的是牛馬車。還能看到一些興奮乃至惶恐地追火車的孩子們,他們應該是第一次見火車吧!看著中國建設的鐵路,真感到,火車內外儼然是‘兩個世界’。火車站,和中國的簡直一模一樣,有一種回國的感覺…..”一位隊員很難忘記自己在火車上的感觸。

亞吉鐵路沿線的孩子們
如同化學系大四學生李乾寧說,“在這里,中國元素無法回避。”
是的,離開了祖國,卻“發現”了祖國。
這就是非洲之行撲面而來的印象。
在非洲感受了中國脈動?沒錯!
“很難忘記這次參觀的貧民窟。沒有看到貧窮之惡,這里貧窮,但并不絕望。”一位隊員寫道。
2月9日早上,清華一行前往肯尼亞首都內羅畢第二大貧民窟馬薩雷。在這片被臭水溝包圍、艾滋病患病率高得驚人的棚戶區穿行,隊員們突然聽到了旁邊孩子們的喊叫:“China!”“你好!”這真是讓人驚喜!也一下子打破了貧民窟在腦海中先入為主的形象。

在長青造夢小學前合影
貧民窟旁邊,便是中國企業捐助的希望小學——長青造夢小學。
“你們知道中國嗎?”隊員問。
“Jackie Chan(成龍)!”孩子們回答。除了成龍,孩子們還會模仿孫悟空。
中國通過文藝影視形象進入了非洲孩子的心中,這讓人振奮。隊員們感嘆:太需要讓這里的孩子們更多地了解中國了!

內羅畢貧民窟里的孩子們
在馬薩雷,貧民窟里放著熱情似火的音樂,也有咖啡廳和音樂廳,雖然簡陋,但彌漫的熱情氛圍感染著遠道而來的客人。
如果沒人提前告訴她,新聞與傳播學院研究生二年級學生張晏慧壓根兒不會相信自己身處貧民窟:這里并沒有乞丐乞討,靠洗衣賺錢的婦女把洗好的衣裳掛起來晾曬……孩子們都穿著嶄新的制服,襯衫熨燙得整整齊齊,看隊員們拿著手機照相、錄像,就熱情地撲過來。

長青造夢小學的學生
很多孩子都是單親、孤兒,但他們洋溢的笑容,告訴了隊員們,這里有力量。
在貧民窟,10萬元人民幣就能建一所希望小學。“他們太需要教育了。”隊員們紛紛感慨。
此行中,隊員們還參觀了一系列中資企業。
“你知道蒙內鐵路是中國人建的嗎?”在肯尼亞,張晏慧問大巴司機。
“當然啦,我有親戚在那兒工作!很多肯尼亞人都有親戚或朋友在中國建的鐵路工作。”司機驕傲地說。
這,也許就是經濟連通民生的紐帶。

參觀華堅集團
走進中國路橋工程有限公司、中國中鐵二局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土木工程集團有限公司、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北京四達時代軟件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華堅集團等中資企業,隊員們切身感受到了這些企業的擔當。

在全球領先的女鞋生產制造商華堅集團,隊員們見證了中非員工一起高唱《團結就是力量》。“這力量是鐵,這力量是鋼,比鐵還硬比鋼還強……”閉上眼睛,你根本聽不出是老外唱的,跟中國人唱的一模一樣!
團結,就是力量。一帶一路,何嘗不是一次新的整合、新的團結?

華堅集團員工培訓
“喊口令,向左轉、向右轉,像國內我們軍訓一樣,特別有精氣神兒!非常震撼。”社科學院心理系大四學生郭睿說。這,也許就是文化跨越國別的紐帶。


參觀亞的斯亞貝巴城市輕軌項目
讓隊員們難忘的,還有非洲朋友對中國人的印象。“特別有創造力。”“創造力”也是飛入隊員們耳朵的高頻詞匯。看來,中國印象,真是在轉變。當然,也有不變的,比如,“勤奮”。“‘中國人太拼了’,非洲友人常這么說。”隊員告訴筆者,還有當地人說,“如果你看到一棟大樓,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時,都亮著燈,不用說,那一定是中國企業。”
當然,中國企業的本土化之路,還有諸多挑戰,有待探索。
8天的考察很短,帶來的觸動,卻必然是深遠的。以下是幾位隊員的筆記。
“這也是我第一次看到國外的工程項目,也體會到現在的基礎設施建設對我們專業人才的需求。最后臨走在機場的時候,因為看到了我手中的中國護照,有個外國人跟我說了句‘中國加油’,突然感到中國在世界的影響力。有強大的國家作為依靠,有做工程帶來的自豪感,這就是駐外人才們在孤獨中能夠堅持下去的動力。”
——水利系博士二年級路立橋
“中非友誼的維系,絕不應滿足于當前的狀況。非洲是近五十年來內部沖突最為激烈的大洲,當地社會環境十分復雜,來自歐美、日本等國家在這片土地上正在開展新一輪的角逐。我們正應該像歌中所唱,‘團結就是力量’,提升中國企業之間、企業與當地華僑華人的合作頻次,探索更為有效的合作模式,提升中國在非形象。”
——水利系大四于偉明
“只有身處在非洲的平凡和真實當中,才能體會到非洲發展的迫切,以及中國作為大國對于全球發展的責任。東非之行已過去幾個星期,但我心中的感激和回味是無窮無盡的。相信這只是一個開始。”
——社會學系大二余涵
“在全球治理的舞臺上,從‘北方治理’到‘南北共治’的全新格局依稀可見。大家對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和中國機會充滿期待。世界從未如此緊密相連,中國從未與世界如此緊密相連。”
——公管學院博士二年級王蔚
“中埃(埃塞俄比亞)產能合作打破了西方國家‘新殖民主義’和‘資源掠奪論’的論調,取得了積極效應和階段性成果。還應從服務兩國戰略、構建產業集群、強化法制意識等方面加強努力。”
——化學系大四李乾寧、經管學院研二李浩陽 經管學院博士四年級毛日宏
“在殖民者留下的社會形態鐘,妄圖以殖民者留下的規則轉動引擎,面對的將是無比艱難的局面。對非洲的尊重應當說對人本身的尊重,而非對殖民者留下的傳統和價值觀的尊重。”
——公管學院研一馬翔
從這些文字中,我們可以捕捉到思想的火光,情感的律動,觀念的更新。從一百多年前的“開眼看世界”,到今天的“轉身看第三世界”,中國賢者的思路,不會停止,中國青年的腳步,不會停止。
就讓我們沿著這十幾位清華青年先行者的思考,開啟我們“關于絲路的思路”……
不忘初心,勇敢前進,
一次有意義的實踐,
歸來,不是結束,而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