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在世界知識產權日當天,今日頭條又因版權問題被訴諸公堂。騰訊和搜狐以今日頭條侵犯其所屬作品信息網絡傳播權為由,一前一后向北京海淀法院提交訴狀,并就涉案作品索賠經濟損失百萬級。就在消息出來后不久,今日頭條向騰訊與搜狐也進行了起訴。
一天之內,三家公司從起訴到被起訴,不禁令人看的眼花繚亂。而在版權問題上,今日頭條已遭遇多家媒體的包抄。今日頭條在內容的流量上一直領先于其他的很多媒體和部分互聯網巨頭,但龐大了之后,內容難免魚龍混雜,而這也暴露出巨頭在資本與用戶保護傘下的不成熟。

今日頭條又陷版權紛爭
據了解,這已經不是今日頭條第一次被起訴了,早在2013年年底起,新京報網、搜狐網、《廣州日報》、《長沙晚報》旗下星辰在線、《楚天都市報》等各類媒體機構都曾經與“今日頭條”發生過版權方面的糾紛。去年11月,鳳凰新聞還曾經以今日頭條惡意劫持鳳凰新聞客戶端流量,向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今日頭條立即停止有違基本商業道德的惡意不正當競爭行為,并賠償經濟損失2000萬。
不僅如此,今年4月,今日頭條還因傳播涉黃內容而被央視點名。今日頭條的各種黑料不斷的被挖出,而小編只想說一句,今日頭條難道真的到了“水逆期”?

而面對此次被騰訊和搜狐先后起訴的事件,今日頭條也做出了相應的反擊。此外,根據2016年底今日頭條對外發布的數據,今日頭條的平臺資訊有超過70%來自頭條號平臺,包括傳統媒體機構、政府、企業、個人在內的超過3.5萬個創作者,另外不到30%的內容來自版權合作的途徑。
對此,業內人士分析稱:騰訊、搜狐與今日頭條之間的版權糾葛究竟孰對孰錯還不能蓋棺定論,侵權多少也很難講,需要法院的判定。內容資訊的版權互相之間多多少少都會有侵權的可能。而這些都建立快餐信息的基礎上。
不用人工過濾,快餐信息優勢不再
版權糾紛的解決需要時間,但今日頭條產品本身的模式已開始受到質疑。“新聞的搬運工”是今日頭條一直以來的做法,從不同平臺抓取內容呈現給用戶,這也讓今日頭條難以逃離受到媒體人和媒體平臺的質疑。
而今日頭條也注意到抓取信息的版權問題,并多次強調今日頭條目前所有的稿源都是經過媒體正式授權的,另一方面,大張旗鼓地推廣扶持頭條號作者。這樣一來,今日頭條便成了內容魚龍混雜之地。
再加上今日頭條一直以來都采用的是快餐式內容,作為標題黨,很多內容和標題不符,造成很多用戶對其逐漸失去興趣。
此外,今日頭條推薦的內容不用人工編輯過濾,就直接發上去,這也讓平臺內容因低俗無用引來爭議。而且,大量的標題黨和獵奇黨充斥著頁面,沒有人工過濾的固化的定式并不能完全滿足用戶對多樣內容的需求。信息碎片化并不等同于快餐信息重量可以不重質,類似內容的持續推送,自然會引發用戶的審美疲勞和反感。
而且,今日頭條并不是媒體,更關注信息的吞吐量和信息的多元。不能準確判斷某些內容是好還是壞,是高雅還是庸俗。這也被很多投機取巧的人鉆了空子。
在快餐式信息不斷的積攢內容的同時,不可控的信息也越來越多,尤其是在以流量為主的模式都難逃一個“俗”字。
“公司到了一定的規模都會暴露出很多問題,而且越快越大承擔的社會責任就越多,在內容領域競爭激烈的今天更是如此”,艾媒咨詢創始人張毅表示。而且,今日頭條方面在現如今擁有著不可否認的流量,在多元化內容布局的當下,人人都有機會,目前,今日頭條已經多次發出平臺整治的聲明,相信在不久的未來,今日頭條會變得一片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