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依稀記得年初時候,小米董事長兼CEO雷軍在年會上提出:小米將大力發展“新零售”業務,三年之內計劃開通1000家小米之家。
初見這則新聞時,筆者大概覺得這是在吹牛,畢竟在三年之內將直營店數量增加十幾倍,這并不是一個簡單的數字增長,背后自身營運成本的驟增堪比天文數字。
4月8日,小米之家世貿天階店開業,這也不過是北京第4家、全國第68家小米之家,距離千家店的小目標還剩下932家,剩下的時間僅有32個月。
時間緊任務重,小米該如何圓年會上吹下的牛?
也許“加盟”是個不錯的主意。
架好的風口,等待起飛的豬
對于小米來說,引入加盟伙伴,可謂發展線下市場的一條“捷徑”:既省去了直營店選址建設和員工招聘耗費的人力物力;又因為這些加盟店自負盈虧,不僅不會為運營帶來過多負擔,必要時還會為庫存“減壓”。
而對于加盟者來說,與小米合作也是千載難逢的“機會”:一方面趕上小米這兩年大力拓展線下市場,作為小米的“門面”,線下體驗店的檔次都不會太低,有利于吸取經驗提升店面形象。
另一方面,如果能夠率先與小米達成合作,隨著未來合作深入,倘若有機會地區線下代理,對于以后搶占貨源與客戶流量來說十分有利。
于是乎,一個個加盟商排隊站在小米架好的發展線下的“風口”前,就等著“起飛”了。
“且慢,飛之前請買票,100萬一位!”雷布斯站在風口前,對著加盟商們喊道。
聽到這里,一些沒帶夠錢的小商家只好悻悻離場,而另外一些商家覺得門票太貴了,也轉身打道回府。只留下少數“有錢”且“有誠意”的加盟商,最終成為了小米的合作伙伴。
不是直營,勝似直營
正值“七年之癢”的小米,早就不是只賣手機,而是早已結合眾多生態鏈廠商,成為了一家“百貨商場”。設立如此高的門檻,也是對于合作伙伴“實力”和“誠意”的初步篩選,畢竟一個小門臉也幾乎不可能容下“小米百貨”的全部商品。
成為小米加盟伙伴之后,小米對于加盟伙伴的控制也沒有絲毫的“怠慢”。
首先加盟伙伴要自費對店面重新進行裝修,裝修要按照小米之家的風格,不僅要為手機提供體驗區,還要為小米生態鏈產品提供展示區;除此之外,例如售后服務、維修等小米直營店有的區域,加盟店也要一應俱全。
在開業以后,所有的貨物配送和銷售系統都由小米全權負責。同時為了保證準備于運營流程的順利進行,小米還會向店里委派常駐店長,負責銷售運營的指導與培訓。
為了保證線下專賣店的客流,小米還會專門為每個小米之家提供新品以及(需搶購)熱銷品的供貨。
對于加盟伙伴來說,要做的則多是些日常維護、宣傳與銷售的工作,最終按照銷售額比例提供分成。
在小米對于加盟伙伴“深度管理”的作用下,從消費者看來,已經很難分辨授權店與直營店的差別。雖然少了“小米之家”的名諱,但實際上在心中已經和小米之家畫上等號。
對線下品牌的反擊
那么,小米為什么在未來三年內要如此重視推進線下市場?
因為曾經助小米成功的“互聯網”模式遭遇到前所未有的瓶頸,小米亟需發展“新零售”尋求破局之道。
當我們談到小米,首先想到的是一家“互聯網手機廠商”。小米帝國能夠成長至今天,離不開手機產品線的成功,才有近幾年眾生態鏈產品垂直整合的機會。
雖然近兩年小米重心大有向生態鏈轉移的架勢,但對于小米的“根基”——手機產品線,對于小米的其他業務線的影響,可謂“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然而近幾年,小米對于線下的推廣并沒有取得實質性的進展,這也直接成為了2016年小米手機銷量遭遇滑鐵盧的重要原因之一。
2016年,據IDC數據統計曾經深植線下運營渠道的OPPO、vivo兩大品牌異軍突起,開始向線上網劇、綜藝投放代言及廣告,取得了空前反響。OPPO、vivo兩家廠商銷量分別上漲109.2%和96.4%,成為銷量增速最快的手機廠商,其中線上銷量的增長功不可沒。
在去年京東618線上活動中,OPPO品牌銷售額達到583%,可見OPPO、vivo兩家已經逐漸從線下攻向了線上市場。
反觀小米,由于死守線上市場,面對眾多互聯網品牌和線下品牌的崛起,銷量逐步遭遇蠶食,而線下環節薄弱的小米,并不利于向網絡不發達的三四線城市下沉。
另一方面,互聯網言論相對開放,對于手機的流言真假難辨,由于小米沒有豐富的線下體驗體系,消費者無從驗證,進而影響到整個小米品牌的口碑。
面對線下的薄弱環節,小米進行了兩次關于線下的嘗試:
第一次是與蘇寧合作推出小米4S,結果是孤零零的柜臺上擺放著幾臺手機,并沒有專業的導購進行講解,最終走向了失敗。
第二次是關于紅米Pro的探索,雖然請來了吳秀波、劉詩詩、劉昊然三位明星代言,但僅憑代言人,不深耕線下渠道,完善售前售后體系,并不能打動消費者買賬。
雷軍說出了自己的反思成果,那就是:分解下小米的業務,就電商而言,我們現在已經是手機電商之王。但是就算小米手機電商占到50%,目前線下渠道依然很強,電商還解決不了所有問題。
而小米最終選擇的線下渠道,正是雷軍在年會中所提到的“新零售”。
與vivo、OPPO擁有線下的分銷渠道,通過較高的利潤率刺激導購推銷意愿,再通過為渠道商家提供活動資金與獎品,引導消費者沖動消費的模式不同,小米零售店則更加傾向于“體驗店”的模式。
相比于店面的直接銷量,更加重視店面的設計與售前售后體驗,重點在于提供一個產品展示與售后服務的平臺。通過實地體驗和完善的售后保障體系,積攢客戶的流量與口碑,再通過與電商零售平臺相結合,最終打造小米“新零售”模式。
已經七歲的小米,能否在三年內完成千家“小米之家”的目標,即決定了小米的興衰,也決定了小米在迎接它的十歲生日之時,是笑,還是哭?